2017 年时候整理记录的笔记。由于 2023 年 10 月 7 日,哈马斯发动对以色列的袭击,所以重新整理放到这里。

关于本书作者

书的作者叫西蒙·蒙蒂菲奥里,是一位英国学者,剑桥历史系的,现在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研究员,他的祖上,曾经在耶路撒冷旧城外建造了第一座犹太住宅区,可以说他跟耶路撒冷这座城市渊源不一般。《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出版于 2011 年,备受克林顿、基辛格等人推崇,以及《新闻周刊》、《泰晤士报》、《经济学人》等威望杂志的赞赏,被翻译成 35 种语言,火遍世界。

前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耶路撒冷的历史可以看作是整个世界历史的缩影。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大亚伯拉罕系宗教,以及诸多民族都将耶路撒冷视为圣城,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唯一一个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 ,并且还是一座有自己「圣书」的城市,这部圣书的名字就叫:《圣经》。

当然,再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圣经》一样如此主导一座城市的命运。然而在现实层面,耶路撒冷又是不同文明冲突的角斗场,是国际新闻关注的焦点,这反而将耶路撒冷推向尴尬的境地——它不仅在历史上无数次「城头变幻大王旗」,经历了太多战火甚至数次毁灭的命运,而且迄今仍是世界上最具争议、地位未定的城市。以色列国会于1980年立法确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始终坚持耶路撒冷将是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首都。

进入21世纪,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冲突的中心。无数人怀揣对耶路撒冷的梦想,而源于民族、文化和宗教错综复杂的纠葛,驱使他们将占有历史当作实现梦想的重要方式。因此,尽管已经有那么多的著作,却还有写作的必要,目的就是追寻历史的真相,书写最广泛意义上的耶路撒冷史。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秉持这样公允的态度:

耶路撒冷是一座具有连续性和共存性的城市,是一座有着混血人群和混合性建筑的兼容并包的大都市,这里的人们不符合各大宗教传说和后来的民族主义叙述的狭隘分类。

但是,由于耶路撒冷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在探寻真实历史的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若拿走虚构的故事,耶路撒冷就一无所有了。」

一部耶路撒冷史,既是真相的历史,也是传说的历史。

本书以家族发展作为追寻历史的线索。从态度和风格上说,这种写作方法不可能使每个人都乐于接受,而这恰恰符合耶路撒冷的城市性格。

本书的主干部分结束于 1967 年的「六日战争」,这场战争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耶路撒冷局势和巴以问题的基础。

犹太教(公元70年以前)

以色列人到来之前

耶路撒冷的史前历史笼罩在迷雾中,只有少量考古与文献资料提供有限信息,然而它们「因相隔千年而只能让我们看到黑暗中人类生活的浮光掠影,偶尔出现的线索只能瞬间照亮消失的文明的某个时刻」。

根据目前的发现,可以知道大约在距今 5000 年前人们就在耶路撒冷一带居住,这里最初应是一个依泉水而建的带有防御工事的聚落,在民族成分上很可能属于闪族,是迦南人的一支。在很长的历史进程中,耶路撒冷国力微弱,到公元前15世纪,埃及帝国北上占领巴勒斯坦地区,耶路撒冷人变成埃及的属民。此后在「海上民族」的侵扰下,东地中海掀起袭击和迁徙的浪潮,地区格局为之大变,强大的帝国纷纷衰落:赫梯人倒下了,迈锡尼人被摧毁了,埃及摇摇欲坠。以色列民族登上历史舞台,耶路撒冷的历史进入新时期。

总而言之,在大卫占领之前,耶路撒冷已经很古老了。但是它不具备城市的规模,充其量只是一个小要塞。

从大卫王到「第一圣殿」毁灭

大卫王营建耶路撒冷

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经历了缓慢的发展,直到杰出领袖大卫出现,他带领以色列人抗击非利士人,走出民族危机,占领耶路撒冷。大卫是将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城镇推向神圣地位这个漫长过程的开创者。

距今约三千年前,大卫攻下耶布斯人的城市耶路撒冷后,看中了这个山区贫瘠小城的地理位置,他选择了这个要塞做首都,因为它既不属于北方部落,也不属于他的南方犹大部落。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决定,因为大卫虽被南方犹大和北方以色列共立为王,但王国统一后仍然潜藏着危机,大卫的王国只是一个靠大卫的人格品性团结在一起的部落联盟。从某种意义上说,耶路撒冷成为圣城的最初机缘事出偶然。

大卫王对耶路撒冷进行了引人注目的建设,用黄金和腓尼基的香柏木等珍贵原料建造了一座宫殿。

那时的耶路撒冷被称为「大卫城」,尽管还相当狭小,远非帝国首都的规模,但凭借神圣地位、安全和自然条件,已成为众人心中坚不可摧的堡垒。

然而,大卫却没有为上帝建造圣殿的资格 ,这是因为他「是个诗人、征服者、杀人犯、奸夫,具有圣王的特质,同时又是一个有缺点的冒险家」。实际上,可以说《圣经》里没有一个完人,即使对圣王来说,不完美性也被塑造成本性的一部分。《圣经》的写作者们并不隐讳先祖的过失,这是该书阐释人性的重要特点。

所罗门王建造圣殿,确立耶路撒冷的神圣地位

大卫王的统治结束于公元前 970 年,他最小也最具智慧的儿子所罗门王即位,他被《圣经》作者描述成「一位传奇式帝王,是具有超凡智慧和雄才大略的典型帝王」。所罗门王的故事流传甚广,其中他最引以为傲的是完成了其父计划建造的耶路撒冷圣殿,这是以色列人信奉的上帝在世间的居所,后世称其为 「第一圣殿」

「上帝之家」伫立于庄严神圣的卫城之中,紧挨所罗门的皇家宫殿。正如《圣经》中所描绘的,包括黎巴嫩林宫和国王进行审判的圆柱大厅,其奢华的大厅与宫殿都被金子和香柏木所包裹,富丽堂皇。这是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宏伟建筑群。

以色列民族最神圣的物品,也就是存放刻有摩西十诫律法石板的 约柜 ,被抬进至圣之所。这个场所「是如此神圣,以至于它不是为大众崇拜设计的,在这空旷的地方住着简朴的、无形的神耶和华,这种观念是以色列人独有的」。

耶路撒冷永恒的神圣地位由此确立。

那一刻,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世界中的神圣观找到了永恒的家。犹太人和其他圣书之民相信,神从来没有离开过圣殿山。耶路撒冷将成为世界上神人交流的最佳场所。所有理想中的耶路撒冷,无论是新的、旧的、天上的、尘世的,都是基于《圣经》对所罗门之都的描述。

但颇让人沮丧的是,没有任何其他资料可以印证《圣经》这一描述,也找不到所罗门圣殿的任何痕迹。基于该地点的神圣性,无法开展考古工作。即使允许挖掘,也可能找不到所罗门圣殿的痕迹。因为它至少两次被毁,曾经被削平到基岩部位,又经过无数次改建。

耶路撒冷的继续发展与潜伏危机

公元前 930 年,所罗门王去世后,统一王国再次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国和南部的犹大国。在以后的四个世纪里,大卫的后代统治着犹大地和圣城耶路撒冷,而北部的以色列国具有更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过统治权经常在武夫之间来回转手。与此同时,耶路撒冷圣殿里的财富不断增长,自然也引来了不少觊觎。

这些统治者的故事同样被记录在《圣经》中,对他们的评判也有着独特的标准:「两百年后挥洒笔墨的《列王纪》和《历代志》的作者们从不关心个人履历或年表的精确,只依据是否忠于以色列的唯一上帝来评判统治者。」

耶路撒冷在持续发展中潜藏了命运的危机。先知以赛亚将耶路撒冷看成美丽的女人,具有双重性,有时纯洁正直,有时像个荡妇。他在一首热情洋溢的诗篇中阐释了「世界末日」这个重大神学概念,「首次表达了从古至今贯穿耶路撒冷历史的对世界末日的期盼」。

以后基督教学说的基本理论就是以此为依据,「因此以赛亚不仅帮忙塑造了犹太教,还为基督教的成型作出了贡献」。一个先知的预言,比一次社会运动或一场杀戮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更大,这是耶路撒冷的特色。

「巴比伦之囚」

亚述帝国公元前 8 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的威胁,并且直接导致了北方以色列国的灭亡和十个部落的消失,只剩下南方的犹大国苟延残喘。此后,巴比伦帝国兴起,公元前 597 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十年后耶路撒冷发生叛乱 ,在围城 18 个月后,尼布甲尼撒最终下令摧毁这个城市,尊贵的圣殿也难逃一劫,里面被洗劫一空,神圣的约柜也永远消失了。

圣殿被毁似乎不只是一座城市的毁灭,它还意味着整个民族的终结。

历史上持续 400 余年的「第一圣殿时期」由此宣告结束,包括犹大国王在内的大批贵族、工匠、平民被遣送至巴比伦,开启了犹太民族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时期。

「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反向刺激了犹太宗教的成熟、犹太民族的定型以及他们所遵守的核心律法的形成。

就是在这里,《圣经》开始成型……犹大人制定了新的律法——他们尊奉安息日,为他们的孩子行割礼,遵守饮食法,取犹太名字——因为耶路撒冷的陷落已经证明,如果他们不尊奉上帝律法的话会发生什么事情。在远离犹大的地方,犹地亚人正在成为犹太人。

他们努力将这场灾难转化为对耶路撒冷神圣性的强化,这是世界民族史和宗教史上极其罕见的现象,表现了犹太民族性格及其信仰上的特殊性。

圣殿被毁、约柜丢失的深刻影响不限于此,当时没有人能预料到,耶路撒冷被毁给予后起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口实,成为它们立教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

仿佛印证了先知以赛亚的预言。「对三大宗教来说,这个可怕的东西使耶路撒冷成为末日事件的发生地和迎接神圣王国到来的地点。这就是耶稣将要预言的启示录……对基督徒来说,它成为一个明确的、永恒的期望,而 穆罕默德将尼布甲尼撒之破坏视为犹太人失去神宠的标志,从而为他的伊斯兰教启示开路 。」

从圣殿重建至大希律时代

「第二圣殿」

西亚的风水从来都是轮流转,公元前 539 年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征服巴比伦,允许犹太人回到犹大地,并且给予权利和律法的保障。在波斯新国王的支持下,圣殿在被毁 70 年后,也就是公元前 516 年得以重建完成,史称「第二圣殿」。随着波斯帝国控制力的下降,耶路撒冷得以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朝圣者资助,城市恢复了繁荣。在此后 600 年间,犹大地先后成为波斯、希腊和罗马治下的一个省份。这片土地注重信仰的价值,给人的印象则是「整个国家主权和所有统治权威都掌握在上帝手里」的小国。

这 600 年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其中看似平淡却在文化上影响深远的,是公元前 3 世纪移居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犹太学者在托勒密二世的支持下,着手将希伯来圣经翻译为希腊文,即著名的《七十子圣经》(这也得归功于托勒密二世对犹太人的好感)。这个希腊文译本「改变了耶路撒冷的历史,使后来基督教的传播成为可能。多亏了亚历山大,希腊语成了国际通用语;至此,《圣经》成了几乎每个人都能阅读的圣书了」。犹太人独特的一神教体系,开始突破民族限制,向外邦传播,从此他们在信仰领域创造的财富要远远大于实际的国力。

罗马人统治与希律王的建筑遗产

公元前 1 世纪,罗马帝国开始进攻地中海东岸地区,一个新的时代开始到来。耶路撒冷在庞培、克拉苏、凯撒、克利奥帕特拉、安东尼、屋大维等政治强人漫长的权力斗争夹缝中生存。一个名为希律的非犹太家族令人惊奇地保持了对圣地的长久统治,并且达到了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在罗马统治者奥古斯都的支持下,希律王国的疆域包括今天的以色列、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在内的大片区域,基本囊括了地中海东岸地区。

希律王醉心于大兴土木,留给后人丰厚的建筑遗产。最伟大的工程就是再次重建圣殿,他拆毁了现存的「第二圣殿」,在它的原址上建起了一个可以称之为世界奇迹的建筑,其中的至圣之所在两年内完工,但整个建筑群却用了 80 年都没有建好。

光彩夺目、令人敬畏的希律圣殿外面镶满金片,太阳初升的时候,金片反射出来的炽热光线是如此耀眼,以至于参观者们不得不挪开视线。从橄榄山抵达耶路撒冷,耸立的圣殿就像「一座白雪覆盖的山峦」。这就是耶稣所见、被提图斯摧毁的圣殿。希律的休憩广场留存至今,因为伊斯兰教的岩石圆顶清真寺建在希律时代的石头上,这些石头至今仍闪烁着光芒,其中尤以犹太人敬崇的西墙为最。

耶路撒冷达到其城市景观辉煌的顶点,圣殿院落的西墙遗留至今,就是犹太民族最神圣的地点——「哭墙」。

耶稣布道与犹太都城历史的终结

时间来到了耶路撒冷历史上激动人心的时期,在耶稣短暂的一生中,他数次来这座城市布道。耶稣的真实形象始终扑朔迷离,「耶稣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他的教义被人们没完没了地分析,但四部福音书揭示了他传道生涯的精髓在于他对即将来临的世界末日、最后审判和天国的预言」。

耶稣对待当时政权的态度,似乎也不是读者想当然的那么直截了当,而是并不直接冒犯。也许这是因为「这不是一场社会或民族主义革命:耶稣最关心的是末日后的世界;他所宣扬的社会正义更多是在来世而非此世」。

然而即便如此,耶稣带有颠覆性的新学说还是引起了大祭司和罗马总督的注意。耶稣将最后的尘世生命交付于此,在耶路撒冷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事迹,后世由此创造出一系列纪念地。对最后三天发生的事,《马太福音》解释为「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应验先知的话」。也就是几百年前以赛亚的预言。

圣殿传教、最后晚餐、客西马尼园祈祷、被犹大出卖、接受彼拉多审判、走向刑场、钉死在十字架、安葬与复活,这些著名的情节均在耶路撒冷上演,留给了信徒、游客、神学家、历史和考古学家、作家、导演一个具有永久魅力的话题。

在耶稣身后,一个脱胎于犹太教的新兴宗教,终于开始和母体决裂,而耶路撒冷的地位也由于此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而日趋神圣。但我们要冷静地意识到耶稣并没有称自己是弥赛亚,「他强调犹太人对唯一上帝的基本祈祷‘示玛’和同胞之爱:他绝对是一个犹太人。但是,他警告激动的人群即将莅临耶路撒冷的世界末日:‘你们离上帝之国不远了’」。

小结

第一部分的内容,时间上从史前时代开始,主要内容是从约公元前一千年大卫王占领锡安以此作为首都,直至公元 70 年罗马军团摧毁耶路撒冷并放逐犹太人。这一千年间,耶路撒冷的历史篇章与文化成就主要属于犹太民族,其中最重要的遗产是奠定了耶路撒冷在信仰层面的神圣地位,并展示了耶路撒冷大部分的特质。

犹太民族建造的这座城市,实际上始终只是个夹杂在周邻帝国间的小邦,不得不以各种妥协手段与之周旋,然而在信仰和精神层面迸发出的光芒却已照亮了近东的那片土地。耶路撒冷的历史,既是一部真实的历史,也是传说的历史,这在早期岁月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个时代以新宗教的崛起和耶路撒冷的毁灭作为结束,一起一落,深刻转折。一个通过心灵路径一步步将耶路撒冷塑造为世界中心的时代,即将到来。

异教(70 年 — 312 年)

公元 135 年,罗马皇帝哈德良在又一次镇压犹太地起义后,决定彻底铲平耶路撒冷,并在废墟上建造一座以崇拜希腊、罗马和埃及神祇为中心的典型罗马城镇。哈德良有意抹去耶路撒冷的犹太特征:犹太人被禁止进入耶路撒冷。并连耶路撒冷的名字也不予保留,这座新城被定名「埃利亚·卡皮托利纳」,得名于他的家族和罗马最重要的神祇朱庇特。圣殿山上建造起罗马神庙,这意味着犹太圣殿不可能重建。哈德良还取缔了犹太人的割礼,这被犹太人认为是他们与上帝立约的标志。这座罗马城市的一部分面貌保存至今,两条主干道的走向延续至今。

随着犹太人反抗活动的消退,除了神圣性外,耶路撒冷没有任何像样的产业,而罗马军队的逐步撤出使它更加落后闭塞,不过是帝国东部一个不起眼的山间小镇。

然而被驱逐的犹太人对于耶路撒冷的向往从未停止,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无论他们身处何地,都要一日三次祷告,期待早日重建圣殿,他们以各种方式加强这一意愿,并推动了犹太教自身的改革。「我们有另外一种救赎,这种救赎就是善行。」

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但这却是近代犹太教的开端——在没有圣殿的情况下。

散居在地中海沿岸的基督徒则走向相反的方向。「他们不再敬畏现实中的耶路撒冷,犹太人的战败将他们与母教永远分离,这证明了耶稣预言的正确性以及新旧启示的更替。对他们来说,耶路撒冷只是一个失败的信仰的荒原,《启示录》用基督羔羊代替圣殿。在末世的日子里,金色的、镶满珠宝的耶路撒冷将从天而降。」

小结

第二部分的内容,时间上从公元 70 年罗马毁灭耶路撒冷,直至公元 312 年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这是罗马帝国对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犹太地进行了压迫式统治期间,耶路撒冷的名字在历史上被暂时抹去,而代以一个叫做「埃利亚·卡皮托利纳」的新兴罗马城市。罗马人实施的各种政策,从后世回望才能观察其深远影响。本部分标题「异教」,即罗马人对待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敌视态度,也可以看作基督教对罗马多神教的蔑称。

这段历史的主角看似是与圣城信仰无关的罗马人,但更深刻的影响表现在犹太人和基督徒从这段遭受破坏的经历中发展出对待耶路撒冷完全相背的观念,从而导致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彻底分离,地中海的信仰格局为之一变,并持续至今。

基督教(312 年 — 630 年)

公元 312 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

在帝国统一的过程中,他认为是基督带来战争的胜利,戏剧性地将其奉为自己的保护神。公元 313 年《米兰赦令》给予基督徒宽容与特权,此后基督教在政治强力的推动下成为国教,在整个罗马世界蓬勃发展。

君士坦丁的母亲海伦娜是虔诚的基督徒,她来到耶路撒冷,用年轻人一般的活力和充足的资金,装饰基督之城,她「成为耶路撒冷永垂不朽的建筑师和具有非凡成就的考古学家」。海伦娜认为自己发现了诸多与耶稣有关的遗物,并奉为圣物,她也发现十字架的故事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的。海伦娜的建设工程更永远地改变了这个城市,她建造了众多纪念性教堂。

最重要的是在耶稣殉道的骷髅地建起圣墓大教堂,「它的壮观统治着耶路撒冷的神圣空间,嘲笑着圣殿山。海伦娜铲平了那里所有的非基督教神殿,并‘下令在原址上撒上污秽之物’,以显示犹太上帝的失灵」。

海伦娜皇太后参观了耶稣生活过的所有地方,为慢慢开始涌入耶路撒冷、感受它独特神圣性的朝圣者们制作了第一张路线图。

当基督教成为帝国唯一倡导的信仰时,犹太教的命运开始出现新的并且更大的危机。「当罗马人奉行多神崇拜时,他们可以容忍其他崇拜,只要这些崇拜不威胁到国家。但一神教要求只承认一种真理、一个上帝。所以,对弑神的犹太人的迫害变得至关重要,他们用自己的悲剧验证了基督教的真理。」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仇恨愈演愈烈,在未来数百年间不断上演悲剧。

614 年,波斯军队由英明的指挥官「皇家野猪」夏赫巴勒兹率领,攻破拜占庭治下的耶路撒冷,对基督徒进行了屠杀。

在提图斯摧毁圣殿六个世纪后,犹太人重新得到耶路撒冷。然而三年以后,局势逆转,波斯军队又将犹太人逐出圣城,耶路撒冷重新回到基督徒手中,犹太人的生活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当拜占庭与波斯两大帝国来回征战时,在远离圣城的南部地区,阿拉伯人的力量正在壮大,一个新的强大民族已经崛起。在此期间,耶路撒冷相继被四种不同宗教所掌控: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

小结

这是拜占庭帝国从强盛到衰落的历史,是基督教从地下走上顶端的历史,也是耶路撒冷从犹太圣城演变为两个宗教圣地的历史。

伊斯兰教(630 年 — 1099 年)

穆罕默德「夜行登霄」

根据《古兰经》记载,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时,曾梦到一个异象:在大天使的邀请下,乘坐神兽「布拉克」一夜行至无名的「最遥远的至圣之所」,登上通往天堂的阶梯,见到了真主和诸位先知,确立了穆斯林需要遵守的一些核心仪轨。这就是在伊斯兰教创教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夜行登霄」,也是《古兰经》所记载的穆罕默德的唯一一次神迹。

虽然耶路撒冷和圣殿从未被提及,但是穆斯林们却开始相信,这个「最遥远的至圣之所」就是圣殿山。

这显然不是巧合,「对耶路撒冷的命运,穆罕默德强调了《启示录》中末日审判的到来,这种紧迫性激发了早期伊斯兰教发展的活力」。而众所周知,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都认为末日审判将发生在耶路撒冷。

由此,继麦加和麦地那之后,耶路撒冷成为穆斯林尊奉的第三圣城,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再次出现重大转变,从这时开始,持续至今的亚伯拉罕诸教对耶路撒冷在现实和信仰层面的争夺局面业已形成。新的动荡因素毫不客气地加入到耶路撒冷的历史进程中来。

阿拉伯帝国:倭马亚、阿拔斯和法蒂玛王朝的统治

然而在穆罕默德逝世后,耶路撒冷才被阿拉伯帝国征服。638 年,哈里发欧麦尔来到耶路撒冷,获取了圣城的钥匙,「欧麦尔追随穆罕默德的意愿来到基督教的古圣地,将其重新修复并指定为伊斯兰教圣地,以此确立穆斯林是犹太教合法继承者的地位,并将伊斯兰教凌驾于基督教之上」。

不过,情况也许没有想象的那么对立和糟糕。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准确地了解伊斯兰教创立最初几十年的事情,但从耶路撒冷和其他地方宽容的宗教政策来看,这几个拥有圣书的民族之间一直存在大量的令人惊讶的混居和交融。穆斯林征服者最初很乐意和基督徒分享圣地」。甚至可能当时有不少犹太人和基督徒皈依了伊斯兰教。

此后由于哈里发继承权问题产生的内斗,强大的阿拉伯帝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帝国在叙利亚的统治者穆阿维叶于 661 年建立倭马亚王朝,阿拉伯贵族们为其举行仪式的地点就在耶路撒冷圣殿山。在那之后,穆阿维叶还拜访了基督教的圣墓大教堂和圣母墓,以此表明两种宗教可以继续并存,以及强化他作为这块圣地保护者的角色。虽然大马士革是穆阿维叶的统治中心,但他也相当崇敬耶路撒冷,很可能经常住在那里,甚至试图将耶路撒冷变为帝国的首都。

691 年,这个脆弱帝国的统治者哈里发阿卜杜拉·马利克在圣殿原址上起建岩石圆顶清真寺,实际上这座八边形的巨大建筑本身也是一座圣殿。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块基岩正是亚当的伊甸园、亚伯拉罕的圣坛所在地,大卫和所罗门也曾计划在此建造其神殿,穆罕默德在夜行时亦曾拜访过此地。为了获得伊斯兰教安拉的真正启示,阿卜杜拉·马利克重建了犹太圣殿」。他使耶路撒冷成为伊斯兰帝国王冠上的宝石。

饶有趣味的是,「圆顶传达出的信息也因此具有了帝国性:马利克尚未从其对手手中夺回麦加城,因此他需要向伊斯兰世界宣称他的王朝是宏伟而永恒的。另一种可能是,如果最终未能收回克尔白,那么他也许会使这里成为新的麦加城」。

692 年岩石圆顶清真寺完工后,耶路撒冷再也不是以前的耶路撒冷了,城市的天际线与地平线被永远改变。「它属于建筑艺术上最为恒久的杰作之一;一个人无论处在耶路撒冷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被它的光彩所吸引。它的光芒令它看起来宛如从空中升起的一座神秘宫殿,又好似一座静谧的休憩场所,并瞬间幻化成一个巨大的露天清真寺,使周围所有的空间都变得神圣化。」

「岩石圆顶清真寺创造了一座尘世间的天堂,它将世间的安宁、美好和来世的神圣结合起来,这正是它的精髓所在。」它的宏伟辉煌,让基督教的圣墓大教堂黯然失色,而且让犹太教徒重建他们圣殿的愿望化为泡影。「进入21世纪,它成为最世俗的旅游象征,它既是伊斯兰复兴的圣祠,也是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的图腾,岩石圆顶清真寺至今仍然是耶路撒冷的代名词。」

在岩石圆顶清真寺的南侧,另一座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也建了起来,成为耶路撒冷穆斯林主要的礼拜场所,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穆斯林统治的很长时期内,在耶路撒冷实施的宗教政策都比较宽容,住在这里的犹太人和基督徒在缴纳一定税款后可以获得自治权,各个社群之间总体上没有太多冲突。耶路撒冷成为一座生气勃勃的城市。

8 世纪中叶,以阿布·阿拔斯为首的一股穆斯林力量从东方的伊朗和阿富汗崛起,公然反叛大马士革,在750年的大杰河一役中击溃倭马亚军队,并于当年建立阿拔斯王朝,成为阿拉伯世界新的主宰。

通过政变上台的哈里发曼苏尔,在执掌权力后不久来到耶路撒冷,他以熔掉阿卜杜拉·马利克所建的岩石圆顶清真寺上的金银为补偿,维修了被毁的阿克萨清真寺。在曼苏尔之后,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者们再也没有来过耶路撒冷,这座城市在伊斯兰世界一步步萎缩,耶路撒冷被忽视了,城区缩小,治安混乱。

在阿拔斯王朝日益衰落之际,埃及的法蒂玛王朝于10世纪下半叶北上征服了耶路撒冷,成为这里的新主人。在一段时间的和平与繁荣之后,1010年哈里发哈基姆改变了政策,下令摧毁耶路撒冷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犹太会堂,并迫害异教徒。

然而当精神错乱的哈基姆神秘消失在开罗附近的山区后,留下伤痕的耶路撒冷重新燃起了人们的激情,再次成为繁华的朝圣城市,每年有两万名穆斯林登上圣殿山,以此取代去麦加朝圣,犹太朝圣者则从法兰西和意大利远道而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世界中出现的变化,使得耶路撒冷对来自西方的法兰克人和来自东方的希腊人都颇具吸引力」。这为下一个阶段对圣城的漫长争论埋下了种子。

小结

这一部分四个半世纪的历史属于穆斯林,始于伊斯兰教在半岛兴起,终于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在阿拉伯人到来后,耶路撒冷成为崛起于东方的帝国中的一个重要城市,改变了其历史进程并使之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城。

穆斯林统治者对耶路撒冷全新的定义和不朽的营建,将它奉为伊斯兰世界的圣城,为之加上又一道神圣光环,也增加了更多不稳定因素,并持续影响到今天。

十字军东征(1099 年 — 1250 年)与马木鲁克(1250 年 — 1517 年)

十字军东征与耶路撒冷王国

公元 1095 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克勒芒宗教大会上向在场的贵族和民众宣布将征服耶路撒冷,将圣墓大教堂从穆斯林手中解放出来。这个重大决定源于「乌尔班二世将恢复天主教会的权力和声望看作自己的使命。他发明出一套新的圣战理论,以重振基督教王国和教皇的权威,并证明消灭异教徒以减轻罪恶的合理性。空前的纵容催生出一种类似穆斯林圣战的基督教版本的圣战,而对耶路撒冷的普遍崇敬正是这种圣战所需要的。这是一个宗教狂热的年代,一个写满了神圣符号的年代」。

在教会煽动和信仰感召下,无数怀着各种信念和欲望的欧洲人踏上了向东的征途,他们对四个半世纪以来未在基督教控制之下的圣城有着强烈的热忱。有许多现代人认为十字军东征不过是给予冒险者和施虐狂大展身手的机会,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少数王公贵族建立了新的领地,一些十字军从此发迹,然而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大量生命财产在这场异想天开、充满危险却又道貌岸然的事业中化为乌有。当时那种精神,现代人很难理解:它为基督徒提供了赎免一切罪过的机会。换言之,这些朝圣的武士绝大多数是渴望在耶路撒冷的战斗中获得拯救的信徒。」

1099 年,以法兰克军队为主的第一次十字军包围并攻占了耶路撒冷,戈弗雷、雷蒙德、坦克雷德这些狂热的欧洲封建主的名字由此被历史记住。破城之日,发了疯的十字军对耶路撒冷的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为此感到荣耀,「尽管在一个被攻下的城市大开杀戒并非没有先例,但行凶者带着道貌岸然的骄傲记录这一切则有可能是前所未有的」。

为了对抗从埃及赶来的穆斯林军队,十字军于 1109 年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鲍德温成为首任国王,将穆斯林挡在圣城城门外。「十字军摧毁了耶路撒冷人,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十字军仅仅征用了耶路撒冷的圣地,而非将其夷为平地——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圣地属于圣经时代。」

那是一个既有短暂繁荣,也充斥了无数阴谋与丑闻的时代,耶路撒冷重建和新建了许多教堂,将十字架安在岩石圆顶清真寺上,并宣称在这里发现了许多圣物,而十字军内部又互相征战,耶路撒冷经常「城头变幻大王旗」,结合了边境小镇的荒凉孤陋和皇家都城的奢华虚荣。「这就是圣城耶路撒冷,它拥有三万居民以及络绎不绝的朝圣者,它是基督徒的熔炉,也是军事指挥部,是由战争和上帝支配的据点。」

在东征过程中,欧洲人还在黎凡特建立了另外三个十字军国家: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和埃德萨伯国。

萨拉丁

伊斯兰世界需要一位卓越的领袖对抗十字军,萨拉丁应时而出,这位库尔德军人的儿子、埃及阿尤布王朝的开国君主,也即将成为穆斯林民族英雄。在他逐渐将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大部分土地收入囊中后,攻打耶路撒冷将会成为一次出色的宗教行动,同时也是不错的帝国政治策略。

1187 年,在抵抗了 13 天的围攻后,驻守圣城的十字军向萨拉丁投降,他选在登霄节这一天进入耶路撒冷,以纪念先知穆罕默德在这里「夜行登霄」。与 88 年前十字军攻克耶路撒冷时大开杀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萨拉丁没有杀死一名基督徒。不过在他的注视下,拉丁基督徒被迫离开了圣城,促使穆斯林和基督徒在这里的争夺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萨拉丁对耶路撒冷没有过多的破坏或重建,而是对十字军留下的建筑进行改造,从而呈现出怪异的混搭风格。

三年后,英格兰国王「狮心王」理查和法兰西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发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与萨拉丁进行着拉锯战,最终在双方筋疲力尽之际,理查和萨拉丁于 1192 年达成《雅法协定》,「第一次对巴勒斯坦进行了势力范围划分:基督教王国欢欢喜喜地得到了阿克,并将其定为都城;萨拉丁仍占有耶路撒冷,但基督徒可以畅通无阻地前往圣墓大教堂」。

1219 年,大马士革的苏丹穆阿扎姆做出一个决定,拆毁耶路撒冷城墙,这使得它在此后的时期内更易改换主人,其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组织的第六次十字军东征,通过与埃及签订条约,重新占领耶路撒冷。

十字军活跃于近东舞台的历史结束于 1291 年,在埃及奴隶骑兵马木鲁克的驱逐下,耶路撒冷王国最后一个据点阿卡城被攻陷,王国不复存在,圣城的历史又将翻到新的一页:耶路撒冷不再像一座城市,而更像一个衰落的村庄。

小结

十二世纪是耶路撒冷历史上最为混乱和疯狂的时期,从欧洲远道而来的十字军与本地的穆斯林军队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这不仅在西方基督教世界产生了空前轰动,也触及了伊斯兰世界的势力消长,并为后世的文学和影视创作留下了无数素材。从十三世纪中叶开始耶路撒冷归属埃及的马木鲁克王朝统治,那之后的故事似乎波澜不惊。

奥斯曼(1517 年 — 1799 年)

在马木鲁克统治耶路撒冷两个多世纪后,奥斯曼帝国在北方崛起。1516 年奥斯曼军队在叙利亚击溃马木鲁克,这场战役决定了接下来四个世纪里耶路撒冷的命运,它成为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疆域中的一员。

在十六世纪,奥斯曼苏丹苏莱曼大帝成为新耶路撒冷的缔造者,他呈现了如今我们所见的耶路撒冷老城,也就是圣城。「苏莱曼继承了耶路撒冷和麦加,他认为自己在伊斯兰世界的声望要求自己得去美化伊斯兰教的圣所:有关他的一切东西都显得宏大壮观,他的野心永无止境。」

苏莱曼自诩为「第二个所罗门、世界之王」。岩石圆顶清真寺、圣墓大教堂、石头城墙以及大多数城门都是在他的命令下修建和改建的,今天的耶路撒冷到处打上了他的印记。然而,接连不断的战争阻碍了苏莱曼前来耶路撒冷视察的脚步,他从未见到自己的成就。

外部世界政治局势的变化总会投射到耶路撒冷,并且基本在同一个时段,「伊斯兰和基督教王国之间史诗般的斗争、西班牙天主教势力的咄咄逼人以及犹太人被驱逐,这一切激发起一种令人不安的感受。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并不合理:人们质疑自己的信仰,探求新的神秘方式以更接近上帝,而且他们期盼末日降临」。1517 年,马丁·路德站到了基督教改革的前台,此后一系列新的教派发展起来,虽然彼此之间有着很大差异,「但有一件东西将他们所有人联系在一起:他们对《圣经》的崇奉意味着要恢复耶路撒冷为自身信仰的正中心」。许多虔诚的信徒敬拜耶路撒冷,不畏艰险来此朝圣。

犹太人也大规模返回耶路撒冷,形成了比以往更大的犹太社区。

总体上,奥斯曼帝国奉行的是相对宽容的宗教政策,但也是有局限性的,不同社群之间的倾轧时有发生。而对巴勒斯坦的长期压迫,在十八世纪初引发了当地农民的大起义,一些耶路撒冷的家族势力得以兴起。

小结

作为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的伟大君主,苏莱曼不仅完美塑造了伊斯坦布尔,也在耶路撒冷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让古老的圣城焕发出新的荣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前期的平稳统治,保证了耶路撒冷较长时间的稳定。

帝国(1799 年 — 1898 年)

十八世纪最后一年,拿破仑率领他的法国远征军从埃及侵入巴勒斯坦,却因奥斯曼军队的阻挡,未能进入他梦寐以求的耶路撒冷。回到法国后,他却像英雄一样受到欢迎,并攫取了政权。

拿破仑名不副实地激发了自十字军时代结束以来新一轮东方探险的热潮,但方式由远征变成了旅行,以及旅行者写就的浪漫畅销书,其中以夏布多里昂最为有名。

当这位法国子爵、虔诚的天主教徒和文学天才于 1806 年来到耶路撒冷时,这个城市在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正遭受着战火、叛乱和掠夺的困扰,这是自蒙古人入侵以来耶路撒冷发展的最低潮」。然而对浪漫主义的朝圣者来说,「耶路撒冷越悲惨,就越神圣,越充满诗意,而这个城市现在正处于绝望之中」。

奥斯曼帝国的无能统治,引发了欧洲列强对耶路撒冷的觊觎,他们都努力将触角伸到这里,圣城又潜伏了动荡的因素。同时,为逃避欧洲和中东的宗教迫害不断有犹太人移居这里,逐步改变了城市内不同族群的人口比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开始对生活在其境内的数百万犹太人的迫害,这使得他们大批逃亡到中东,许多人来到耶路撒冷,并从 1890 年开始改变着这座城市的风貌。

小结

十九世纪是奥斯曼帝国日暮西山的时代,是圣地矛盾丛生的时代,是新一轮东方热的时代,是欧洲列强触角伸及耶路撒冷的时代。

犹太复国主义(1899 年 — 1967 年)

赫茨尔的《犹太国》

在欧洲和中东各地犹太人不断回迁「应许之地」的浪潮下,一种试图在本民族古代故乡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的主张开始出现。

欧洲新兴的民族主义不可避免地激起了人们对犹太人这个超国家的、世界性的民族的种族仇恨,但是与此同时,民族主义以及法国大革命胜利所赢得的自由主义思想必定也鼓舞着犹太人。

他们相信除非拥有自己的家园,否则犹太人不会获得真正的安全,这就是「犹太复国主义」。

在这股思潮中,一名奥地利犹太医生赫茨尔于 1896 年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在犹太群体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这个词汇早在 1890 年就被创造了出来,而现在,赫茨尔为这个古老的观点赋予了政治表达和组织形式。自从大卫王时代,尤其自巴比伦之囚时代以来,犹太人就一直设想能在耶路撒冷生存。犹太人祈祷时是朝着耶路撒冷方向的,每年的逾越节他们都彼此祝愿「来年相聚在耶路撒冷」,他们还以在婚礼上摔碎杯子并对房屋一角不加装饰的方式来纪念他们被毁的圣殿。他们一直都在前去耶路撒冷朝圣,希望死后能够葬在那里,在每个可能的时刻都围绕着圣殿的墙垣进行祈祷。即便受尽迫害,他们仍旧坚持生活在耶路撒冷,只有当局者以死亡为要挟禁止他们在那里生活时,他们才会离开。

1897 年,在赫茨尔的主持下,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会上通过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纲领》,这次会议的成果让赫茨尔引以为傲,他在日记中写下「在巴塞尔,我创建了犹太国」。「赫茨尔相信犹太人的建国不能依靠最下层的居民,而是要靠皇帝的赐予和财阀的资助。」虽然没能成功争取到德国皇帝和土耳其苏丹的支持,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得到了许多犹太财团的大力支持。

阿拉伯大起义,英国托管与耶路撒冷新建设

1914 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行将改变中东的政治格局,奥斯曼帝国已摇摇欲坠,半年后阿拉伯半岛上爆发了对奥斯曼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阿拉伯大起义,这是阿拉伯人与土耳其统治者长期斗争的继续和结果。

起义的领导者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后裔哈希姆家族的谢里夫·侯赛因,他在麦加举起旗帜,自称「阿拉伯人之王」,派出自己的儿子费萨尔领兵北上,这有力配合了「一战」战场上英国军队对土作战,著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成了费萨尔的参谋和联络官。1917 年结束的世界大战使得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落入了英国军队的控制之中,当英军司令艾伦比在这一年 12 月进入耶路撒冷时,圣城的人口下降到三万,许多人挣扎在饥饿和贫穷的边缘,与疾病做斗争,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争论着巴勒斯坦的未来,双方提出的观点覆盖非常广的范围。

而对耶路撒冷命运产生直接影响的,是一个月前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在致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犹太巨商罗思柴尔德信中的表态,英国政府赞成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并承诺予以支持。这封信后来被称为《贝尔福宣言》,它是世界主要国家正式支持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的第一个宣言。1920 年,英国正式接受了对巴勒斯坦的托管,犹太人继续不断迁入巴勒斯坦,城市的西部和北部建起了新的街区,1925 年,希伯来大学在瞭望山上创建。

但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关系日趋紧张,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英国的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但始终没能妥善处理这些矛盾。1945 年「二战」结束后,几十万犹太人从德国集中营获救来到巴勒斯坦,又进一步激化了矛盾,战争期间已经存在的犹太人针对英国的暴力活动迅速升级,被流血事件弄得筋疲力尽的英国人决定将巴勒斯坦问题移交给刚刚成立的联合国。

巴以分治决议与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7 年 8 月,联合国的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在进行了调查后,建议将该地区一分为二,分别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而耶路撒冷由国际托管,既不属于犹太人国家也不属于阿拉伯人国家的一部分。

犹太人为了建国,接受了这个计划,而伊拉克、沙特和叙利亚支持的阿拉伯高级委员会则拒绝分治,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的巴勒斯坦。11 月 29 日,联合国大会以 33 票对 13 票通过分治方案,也就是著名的联合国 181 号决议。得知消息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态度迥异,前者欣喜万分,但「阿拉伯人不承认联合国有权划分这个国家。占据了百分之九十四国土的一百二十万巴勒斯坦人和六十万犹太人剑拔弩张。同时,犹阿极端分子早已开始无情地互相残杀。耶路撒冷自身已处于交战状态」。

1948 年 5 月 14 日,本·古里安向全世界宣布以色列建国,真正的战争从此时开始。

第二天,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的军队带着根除犹太人的使命侵入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然而,人数上占有优势的阿拉伯军队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很快奠定胜局。「带有恐怖愿望的干涉和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希望与政治上的仇恨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将是一场灾难,这一点甚至帮助以色列变得更大更强。」

战争持续了近一年,在 1949 年 4 月,各方签订停战协议,耶路撒冷接受了被分割的命运,路障、围墙和铁丝网从城市的中心穿过:包括老城在内的东耶路撒冷由约旦占领,耶路撒冷西部由以色列国控制,此后他们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现代化首都。

六日战争

分裂的局面持续到 1967 年,以色列人突然发动「六日战争」,进攻埃及和约旦,6月6日以色列军队攻入耶路撒冷老城,抵达他们的圣地西墙,唱起新的赞美诗《金色的耶路撒冷》。

以色列国防部长摩西·达扬给出了耶路撒冷未来命运的答案。「他解释道:耶路撒冷现在属于以色列,但伊斯兰组织的基金会将管理圣殿山。尽管如此,时隔两千年,犹太人终于又可以访问圣殿山了,但达扬规定犹太人不得在那里祈祷。这一颇具政治远见的决定一直被遵守至今。」

约旦国王侯赛因后来承认那六天「是我一生中最糟糕的日子」。「他失去了半壁江山,以及耶路撒冷这个战利品。私下里,他曾为耶路撒冷哭泣:‘我无法接受耶路撒冷是在我的手中被夺走的。’」

六日战争的结果,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耶路撒冷局势和巴以问题的基础。

后记

今天,耶路撒冷既是一个宗教中心和旅游胜地,也是一触即发的火药桶。如同它呈现的斑斓历史一样,它的未来依然充满变数,还活在一种精神分裂症的焦虑状态之中。

耶路撒冷人神色紧张,他们的声音充满愤怒,而且每一个人,甚至那些相信他们正在履行一项神圣计划的三大宗教信徒,都不确定明天将要发生什么。

附:耶路撒冷历史大事记

犹太人与耶路撒冷

  • 公元前 7000 年,耶路撒冷一带出现最早的定居者。
  • 公元前 4000 年,耶路撒冷的 Salem 一词最早出现在记载中,这可能标志着耶路撒冷城已建立。
  • 公元前 20 - 公元前 15 世纪,犹太人来到迦南,即今巴勒斯坦地区。
  • 公元前 11 世纪,大卫带领犹太人夺取耶路撒冷,建立以色列王国,大卫之子所罗门在锡安山修建圣殿,耶路撒冷成为犹太教宗教圣地。
  • 公元前 586 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占领耶路撒冷,焚毁圣殿,掳走犹太精英数千人囚禁于巴比伦。
  • 公元前 539 年,波斯居鲁士大帝打败巴比伦王国,解放犹太人,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
  • 公元前 66 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及整个迦南,将之变为罗马的行省,并改名巴勒斯坦。
  • 公元 66 年 — 公元 70 年,犹太人发动大起义反抗罗马统治,被镇压。
  • 公元 130 年,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将犹太人驱逐出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旧地建罗马新城,从此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

基督徒与耶路撒冷

  • 约公元 4 年,耶稣诞生,耶稣成年后在耶路撒冷布道,被犹太教祭祀集团仇视,将之出卖给罗马人,并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的追随者们继续传教,发展成为基督教。
  • 公元 313 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宣布《米兰敕令》,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后来基督教发展成欧洲最主要宗教,因为耶稣在耶路撒冷受难,基督徒视耶路撒冷为圣地。

穆斯林与耶路撒冷

公元 7 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根据伊斯兰教说法,穆罕默德曾在耶路撒冷「夜行登霄」,所以穆斯林也视耶路撒冷为圣地。阿拉伯帝国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任内,穆斯林夺取耶路撒冷,此后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阿拔斯、法蒂玛三大王朝先后控制耶路撒冷。

十字军东征与耶路撒冷

  • 1095 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十字军运动,号召基督徒「收复耶路撒冷」。
  • 1099 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占领耶路撒冷,制造大屠杀,随后建立耶路撒冷王国等 4 个基督教政权。
  • 1187 年,穆斯林领袖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随后欧洲基督徒又发动了 6 次大规模十字军东征,除了德皇腓特烈二世以谈判方式获得耶路撒冷十年外,无一成功。
  • 1291 年,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攻陷十字军在巴勒斯坦地区最后一个据点,十字军运动失败告终,耶路撒冷仍控制在穆斯林手中。
  • 1517 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灭亡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接管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马穆鲁克王朝全部领土。

现代以色列、巴以冲突与耶路撒冷

  • 1897 年,犹太复国主义大会通过复国纲领,决定在祖先生活过的耶路撒冷以及巴勒斯坦地区建国。
  • 1917 年,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
  • 1919 年,一战结束,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解体,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地区。
  • 1947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同时建立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国和犹太人的犹太国,耶路撒冷作为国际城市。
  • 1948 年 5 月 14 日,以色列国诞生。同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次年停战,耶路撒冷被阿以双方各占另一部分。
  • 1967 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占领东耶路撒冷。

总结

但目前的耶路撒冷格局仍然是犹太人、穆斯林、基督徒,以及亚美尼亚教徒各占一个区域,阿以双方时有冲突,耶路撒冷问题更成为中东和平的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