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秋日随笔
笔记软件
首先,最近折腾上一个新的笔记软件 Logseq。于是,我把半成品都开始往里面写,而不是在这里向全网公开。
我开始记电子笔记应该说非常早了,大概是 2014 年的时候,那时候是看了一门 MOOC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昭锋老师的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于是开始使用 为知笔记,至今我还是为知笔记的会员。相比于其它的笔记软件,为知笔记可以说非常便宜了,一年也就 60 元左右。
为知笔记始终属于小众地位,至今仍是。人们时常提起的,依然是 印象笔记。我后来也尝试使用过,甚至由于 App Store 的自动续费,还被坑了一年的会员费。
我从一开始就觉得印象笔记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印象笔记并不支持 Markdown 和代码语法高亮,那就更别提基于 TeX 风格的数学公式输入。印象笔记似乎只能停留在简单的图文上。等到它支持的时候,反正已经是相当晚了。我记得小道消息说,迟迟无法支持 Markdown 的原因是印象笔记的代码太烂了,这种修改成本太高。
这几年,我还尝试过 Notion 和 Obsidian,还短暂用过 flomo 。
Notion 最近才支持中文,但这只是小事。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很多时候得科学上网才能顺利访问,否则真的有点太慢了。我看过很多人说用它能 All in One,它本质上是一个 Database 之类的说法;也看到很多人用它写出很多很美观的笔记。但说实话,我懒得折腾什么封面图,而且那套独有的 Markdown 排版显然难以迁移。
之后开始使用 Obsidian,这个主张 Local First 的笔记软件,支持双向链接。它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它的 Graph,可以可视化看到各个笔记之间的联系。我记得我毕业论文也是做这种图可视化,数据结构里我也非常喜欢 Graph(因为足够直观,相比于抽象的 Tree)。
一开始用 Obsidian 的时候,非常狂热,建了好多 Page(空的),就为了把大脑中对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复制到软件里,折腾 Git Lfs 进行同步。
但我不清楚为什么某一天就没用它了。
前两个月,我开始开始了解到 Logseq。这个软件和 Obsidian 差不多,但宣传改进了一些功能,甚至兼容 Obsidian。不过,坦率来说,它的生态并没有 Obsidian 那么完善。至少,就那个 Graph,你要是放大到一定程度,点击那些节点,还有明显消失闪烁的 Bug。
不过我觉得 Logseq 还是优化了图片插入和同步上的坑。例如我如果使用 OneDrive 在两台 PC 上同步的时候,会由于两边的界面不一样,很多时候都会出现「环境」上的冲突。但由于 Logseq 并没有同步环境,插件都是各个 PC 自行独立安装,就没出现过这种问题。
只可惜,移动端的 Logseq 无法将 OneDrive 作为目录(选项是灰色的,据说是 iOS 的限制),这就导致无法在 iOS 上使用 Logseq。但我最近发现似乎我也很少需要在小屏幕的 iPhone 上查看笔记,如果真的需要,我也可以通过直接读取 OneDrive 上对应的 .md
文件查看笔记。
我也在反思,我到底需要记录笔记吗?很多东西如果只是保存,完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可以搜索。如果只是不加整理地复制粘贴,还不如需要的时候依靠搜索引擎。更进一步地,很多「信息」是会过时的,框架的 API 是会改变的,这些内容永远应该去人家官网看最新的文档,将旧有的文档复制到笔记里其实作用不大。
记笔记,也许只是在缓解某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