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由 DALL·E 生成)

摄影就是记录下您到达并发现的、触动您内心的场景及瞬间。

概述

  • 摄影技巧核心:取景、曝光、虚实及构图
    • 取景:画面元素(主题)
    • 曝光:各个元素的色彩与明暗

摄影,它不仅仅是一种记录,而且是我们与这个世界相处和交流的一种方式。

第一个要求非常简单,但是大部分业余摄影者都做不到,那就是 把相机端平

每旋转一度,就要损失 4%-5% 左右的面积,歪了 3 度,就可能损失了 15% 的面积。

任何创作都需要有一个主题,这也是摄影者首先要考虑的——这张图片想表现什么,用什么来表现,怎样表现才能让大家记住。

基础概念

焦距

焦距主要决定我们的视角,帮助确定取景的范围

例如:佳能 EF 70-200mm F2.8 L IS Ⅲ USM

  • 种类:EF 表示 EOS 相机卡口的镜头。其它的,比如 EF-S 只适用于佳能 APS-C 画幅 EOS 相机;MP-E 放大倍率在 1 倍以上的微距摄影镜头;TS-E 移轴镜头;
  • 焦距:70-200mm 说明这是广角 70mm,长焦端为 200 毫米的变焦镜头
    • 200 ÷ 70 ≈ 2.86(这是一个 2.86 倍的变焦镜头)
  • 最大光圈:f/2.8 表示 表示镜头全焦段的最大光圈恒定是 2.8。有的镜头会有两个数值,分别表示广角和长焦的最大光圈。
  • 特性:L 表示佳能的专业镜头(佳能专业镜头前面会有红圈);IS 表示防抖;USM 表示有超声波马达;Ⅲ 表示是第三代产品。

焦距越短,拍摄的视野就越宽

  • 超广角:24 mm 以下的焦距,视角大,所以适合拍摄大场景
  • 标准广角:24 - 28 mm,标准的广角焦距,标准广角比超广角「收敛」一些,没有那么夸张,更加「端正」一些
  • 一般广角:35mm,「大师的焦距」,「人文眼」。现在一般称 35mm 为一般广角焦距。35mm 是拍摄人文题材的合适焦距。
  • 标准镜头 :50mm 焦距近似人眼的透视效果,适合拍摄人文照片,同时一般光圈较大,能有很好的背景虚化效果,适合拍摄人像照片。(这就是一些视频中为什么推荐用 2× 进行人物拍照)
  • 人像镜头:人像镜头,能有很好的背景虚化效果,很好的画面裁切能力,还能保持和模特之间有适当的「交流」距离
    • 焦距(55~135mm)都可以拍摄人像
    • 85mm 焦距的镜头除了适合拍摄人像,在其他方面并不是很擅长,所以被称为人像镜头。
  • 长焦镜头
  • 超长焦镜头:300mm 以上

iPhone 0.5× 是 13mm,所以 35mm 大概是 1.5×,50mm 是 2× 左右。

等效焦距

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发明了一种用 35mm 宽的、两边打孔的胶片作为底片的相机。后来风靡全球,也就是著名的徕卡相机 0 号原型机。

后来柯达公司发现这门生意很好,就生产了一种用一次性胶卷盒装着的 35mm 宽的、两边打孔的胶片。这种一次性胶卷也立刻大卖。因为在柯达公司的代号中,这种胶卷叫 135 胶卷,所以这种规格的相机也叫 135 相机。

因为两边打孔,所以 35mm 的宽度不能完全被用上,所以一张 35mm 的胶片实际的尺寸是 36mm×24mm,以 3:2 为比例。这个尺寸就是通常说的135全画幅或者 35mm 全画幅。

由于电子传感器(CCD 和 CMOS)成本问题,相机厂商退出一些画幅较小的相机。例如佳能采用了 22.3mm × 14.9mm 的传感器,尼康、索尼、宾得等厂商则采用了 23.5mm × 15.6mm 的传感器,这两种传感器的尺寸统称为 APS-C 尺寸传感器。但是也带来了一个麻烦——视角和焦距不再那么「对应」,更短的焦距未必有更宽的视角。

所以相同取景画面,在更小的传感器上面就显得焦距变长,也就是实际的可见视角变窄了。

实际焦距 × 焦距转换系数 = 35mm 焦距等效焦距

透视

广角镜头拍摄时,我们往往会离拍摄的主体比较近。正是因为离得近,所以透视效果明显。

使用长焦镜头拍摄往往离得远,所以透视效果不明显。

广角镜头拍摄人像,透视感太强烈了,拍摄人像的时候会出现「大鼻子」的情况;而使用长焦镜头拍摄人像会让人面部看起来比较「平」(非不立体),会显得胖。

曝光

影调

明亮的照片就是高调,昏暗的照片就是低调,不亮不暗的照片就是中间调。

中间调就是指高调和低调中间的影调。如果非要有一个能让人信服的概念的话,就必须引入 18% 灰的概念。

在纯白和纯黑中间的灰色却并非像我们想象中的反射了 50% 的光线,根据统计估算,现实生活中所有物品的反射率大概是 18%。

并不是说中间调的照片一定是灰蒙蒙的,蓝天、白云、绿草、林荫等的照片一般都是中间调的。看起来颜色鲜艳的照片往往都是中间调的。

曝光补偿

测光:相机衡量测光区域的亮度的功能

拍摄一片雪白的场景的时候,相机的测光系统不会认为该场景很白,而是错误地认为该场景很亮。如果您选择 0EV 的曝光补偿拍摄,那么势必会将该场景拍摄成不亮不暗的灰色场景。最终的结果就是曝光不够,环境不够白,欠曝了。

要拍出这样原本的白,需要增加曝光补偿,是为 「白加」

与之相反,当我们拍摄一个比较昏暗,或者黑色的场景时,相机的测光系统会认为该场景很暗。如果您选择用 0EV 的曝光补偿拍摄,那么相机会努力调节,最终将该场景拍摄成一个不亮不暗的灰色场景。

要拍出这种原本的黑,需要减少曝光补偿,是为 「黑减」

iPhone 点击上方的箭头,通过 ± 来调节

曝光参数

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

  • 光圈大的时候这个孔就大,同样时间内通过光的量就更大
  • 快门打开的时候,光线才可以进入相机,直抵感光元件
  • 感光度越高,最终照片越容易表现得明亮

拍摄场景光线越强,越容易拍亮。光圈越大,越容易拍亮。快门速度越低(曝光时间越长),越容易拍亮。感光度越高,越容易拍亮。

光圈值常见的有 f/1.0、f/1.4、f/2、f/2.8、f/4、f/5.6、f/8 、f/11 、f/16、f/22、f/32 等。每一挡光圈值都是约 1.4 倍的关系。(数值越小,光圈越大

拍摄星空时,星光是非常微弱的。所以用更大的光圈往往可以给我们带来更璀璨的星空效果。

光圈比 f/2.8 大或与之相同的就算大光圈了(如 f/1.0、f/1.4、f/2、f/2.8 等)。

手机来说,目前基本上还都是固定光圈
iPhone 15 Pro Max:4800 万像素主摄:24 毫米焦距,ƒ/1.78 光圈

  • 大光圈可以让前景消失
    • 如果有离您相机很近的前景,比如铁丝网、栅栏等躲不开的东西,则这些东西可能会消失。
  • 小光圈可以检验镜头清洁度

快门速度

快门速度就是指曝光时间。快门速度越高,曝光时间越短,相对来说曝光量越小。快门速度越低,曝光时间越长,相对来说曝光量越大。

常见的快门速度有 30秒、15秒、8秒、4秒、2秒、1秒、1/2秒、1/4秒、1/8秒、1/15秒、1/30秒、1/60秒、1/125秒、1/250秒、1/500秒、1/1000秒、1/2000秒、1/4000秒、1/8000 秒等。相邻两挡快门速度之间都是2倍或约2倍的关系,快门速度每调低一挡曝光量就约变为原来的 2 倍。

一般来说:

  • 比 1/4 秒速度低的,就是很低的快门速度;
  • 比 1/60 秒速度低的,就是慢门;
  • 比 1/250 秒速度高的,就是高速快门;
  • 比 1/2000 秒速度高的,就是很高的高速快门。

快门速度不能太慢,曝光时间不应该超过镜头焦距的倒数,比如使用 50mm 的镜头(或者变焦镜头调到 50mm),曝光时间不能超过 1/50 秒,如果使用 200mm 的长焦镜头,曝光时间不能超过 1/200 秒。

此外不论用什么镜头,曝光时间都不能超过 1/50 秒。

感光度

感光度高的时候可能在很弱的光下拍摄的照片也能得到较亮的效果。

感光度在相机中对应的是 ISO 值。一般常见的 ISO 值有 50、100、200、400、800、1600、3200、6400、12800、25600、51200、102400……相邻两挡 ISO 值基本都是 2 倍的关系。

就是说 ISO 值每提高一挡,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就变为上一挡的 2 倍,每提高一挡感光度,达到同样照片影调的曝光量只需要之前的一半。

一般来说,感光度标准值是ISO 100。

在「胶片时代」,胶片的感光度越高,银盐颗粒越大,照片的胶料感越强,所以看起来越粗糙。

CCD 和 CMOS 的感光度越高,CCD 和 CMOS 越容易被电信号干扰,照片的噪点越多,所以看起来也越粗糙。细腻的照片看起来更好,所以在拍照时能选择较低的感光度(标准值)的时候,一般都建议选择低感光度。

互易律

在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的共同作用下,就可以决定曝光补偿。而这4个参数,相邻两挡之间曝光量都是 2 倍关系。

当场景光不变,光圈和感光度也不变,把快门速度降低 1 挡——亮 1 挡,照片的曝光补偿也就跟着提高了 1 挡。

如果这时其他参数都不变,把光圈缩小 1 挡——暗 1 挡,照片的曝光补偿也会跟着降低 1 挡。

曝光模式

M(手动曝光)挡、A(光圈优先)挡、S(快门优先)挡,AUTO(自动曝光)挡以及 P(程序曝光)挡。

P 挡可以控制照片的明暗。

多数照片的曝光补偿就是 0EV 最合适

但是当照片中大面积是白色或者浅色的元素时,我们要将照片拍摄得明亮一些。当照片中大面积是黑色或者深色的元素时,我们要将照片拍摄得灰暗一些,以准确拍摄出这个场景本来的亮度。

光线

  • 强度
    • 光线的强度与光源能量成正比
    • 光线的强度与光源距离的 平方 成反比。
  • 方向
    • 4 种:顺光(平光)、侧光、90° 侧光、逆光
    • 90° 侧光是用来强调明暗对比的特殊光线。
    • 逆光拍摄的时候,往往会有雾蒙蒙的感觉,并形成暖色调。
  • 色温
    • 白平衡的初始功能就是将在不同环境色温中的白色物体都还原成真的白色
    • 绝大多数时候,自动白平衡就可以了
    • RAW 格式可以在后期重新调整白平衡

分类

  • 自然光:太阳提供给我们的光线
  • 场景光:给我们的光线。这个似乎不太能改变。
  • 人造光:摄影里特指摄影师为了达到创作意图而设置的人造光源发出的光
    • 布光灯和闪光灯
    • 反光板

虚实

对焦与景深

对焦在哪里的时候,哪里就变得清楚。所以对焦仅做一件事,就是决定将哪里表现清楚。

离开了对焦点,画面就开始模糊,离得越远就越模糊。如果离得很近的话,虽然会模糊,但是因为照片也许没有那么大的尺寸,或者人眼难以分辨,所以我们觉得也是实像。

关于景深要记住以下几点

  1. 景深和光圈、焦距、拍摄距离有关
  2. 前景深比后景深要浅(短),前面的容易「虚」,后面的不容易虚
  3. 随着拍摄距离、焦距、光圈等参数的变化,后景深变化特别快,前景深变化慢
  4. 景深范围如果小的话,「实」的区域就小,这被我们称为浅景深。景深范围大的话,实的区域就大,这被我们称为深景深。

调节光圈大小,让主题前 1/3 到主题后 2/3 距离内的景物清楚,更近和更远的景物被虚化。

景深实现背景虚化很简单,就是让背景处于景深之外,而且越远越好,这就虚化了。

焦距越长背景虚化效果就越明显。

现在手机可以通过多摄像头对拍摄场景进行测距,然后模拟虚化的效果。虽然不能完全与相机由光学技术产生的虚化效果比拟。

构图

居中构图法

  • 较常见的例子就是证件照
  • 多人合影(看作一个整体)
  • 对称的场景
  • 拍摄倒影的时候,是少有的可以让水平线或者地平线居中的情况

三分构图法

三分法构图的 4 个三分线的交点——视觉中心,正是容易让人一眼看到的点。

永远使拍摄的主体朝向比较空旷的一面。

不要刻板地使用三分,如果希望把天空表现得更辽阔,下压水平线或者地平线非常常见。

表达负面情绪的时候自然需要采用让人「不舒服」的构图,想表达这样的拍摄意图时,就要采用非常规的构图法了。

重复法

单一元素,不断重复,使之尽量充满画面。

重复法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是同一元素重复,或者是极为相似的元素重复。

一旦画面中有明显的不同的元素出现,不同的元素会被当作主体,大量相同的元素就变成背景了。

引导线法

比如公路的两条边线,隧道的 4 条线等。

当画面中的主要线条汇聚到一点时,会容易被人眼捕捉到。

三角构图法

画面中的元素或者线条形成了三角形。

框架构图法

如果画框比较「干净」,则虚实都可以;如果画框比较「乱」,我们就尽量将其虚化掉。这样可以让观者一眼看到主体。

画框,可以是周围环境中的固定元素,也可以是移动的元素,比如人。通过「人缝」去拍摄另一个人是常见的人文拍摄方法,这也属于框架构图法。

常见误区

太小的主体居中

  • 要么按三分构图裁切
  • 要么裁切放大主体

水平线、地平线居中

一般来说,地平线或者水平线这样的重要线条都是放置在三分线上的。

该水平的线不水平

一定要端正

前面空间小、后面空间大

当画面中的人或者物有朝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朝向开阔的一面。如果人物面前空间小,会显得非常「堵」。

把人拍得太矮

拍摄人物肖像照的时候,如果是半身像或者全身像,记住,人的脑袋千万别放在中线上,更不能放在中线以下。要不然会显得人非常矮。

「切人」位置不对

所有关节最好都不要切,手脚不要切。

画面中有水平线的时候,切人的问题也存在。我们应尽量避免水平线、地平线或者画面中背景的明显线条切头和切脖子。

脑袋上「长树」

角度问题,避免一下。

人像

  • 机位
    • 决定对不对
    • 全身照:机位在腰或腰以下,这样才能显得身材修长。(蹲着)
    • 半身照:机位靠上,从上往下拍,才能显得脸小(不要截到人的关节)
    • 特写:焦点在眼睛,机位也要在眼睛的位置
  • 色彩
    • 色彩决定好不好
    • 帮助表达情绪(同一色系)
    • 对比色:表达动感(活泼)
    • 黑白:高级感、突出情绪
  • 调动
    • 动作和姿势

风景

天然限制:时间有限

  • 横平竖直:一旦歪了,就特别业余

  • 控制曝光

    • 欠曝光后期可以调回来
    • 过曝丢失细节就补不回来了
    • 手可以放到镜头上,作为一个遮光板,减少杂光进入
  • 手要稳

  • 风景放在早晚拍(光线带有明暗,有立体感,不容易过曝):侧逆光

  • 利用自然线条

  • 大风光,突出景色

    • 横向构图
    • 放低
    • 比例 16:9 电影画幅,自带故事性
    • 考虑背影,提升格调
  • 小风景,突出人

    • 三分构图

静物

增加细节的技巧,补光

修图

还原真实,突出细节
强化信息,强化情绪

Google Snapseed

  • 透视(机位不对时,可以适当调整)
  • 突出细节(锐化)
  • 镜头模糊

旅行摄影

  • 自然感
  • 高级感
  • 电影感

旅行摄影的实质:用照片写一篇旅行日记

  • 服饰最好不要超过 3 种颜色
    • 背景颜色杂乱,黑白灰比较保险
    • 背景颜色简单,搭配同色系(和谐)
  • 提前查看目的地的主色调

人多的话,调整角度,仰拍人物和地标

  • 广角效果:iPhone 全景 竖拍(超广角视觉冲击力)
  • 长曝光(静止拍几张,选择长曝光模式)
  • 合照:错位(不要并排,才有层次感)
  • 构图原则:人小景大
    • 设计画面引导线
    • 在景色种寻找自然的框架构图
    • 利用前景遮挡
    • 运用留白
  • 阴天(光线柔和)适合拍人像
  • 日出日落拍户外
  • 明暗对比较大,可以开 HDR 模式
  • 逆光拍剪影(降低曝光,突出背景)
  • 夜拍:人靠近亮的

旅行摄影修图的只需要 提高反差,增加锐度

参考资料

  1. 宁思潇潇. 新摄影笔记
  2. 吴军. 硅谷来信.徕卡摄影课
  3. 王太平. 手机摄影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