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行动的艺术》【德】罗尔夫·多贝里

用理由辩护

如果我们给自己的行为一个理由,就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 为什么错过最后期限? 因为我很遗憾没有赶上。

结论:必须要有 因为

选择疲劳症

做决定是会令人疲惫的,每一个为笔记本电脑进行上网配置的人,或者组织过类似团体旅行等集体活动的人都会了解这一点。

你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介绍你的项目,例如早上。

关联谬误

  • 你会穿希特勒穿过的衣服吗?
  • 从物质的角度,希特勒的衣服和希特勒完全没有关系,但你还是会厌恶它。(有某种非理性的情感因素?)

人与物之间的关联 —— 即便关联早已不存在或类似照片这种非具体的形式存在 —— 是不容忽视的。

这就是关联谬误。

平均数的问题

「不要试图去过一条平均一米深的河流」 —— 纳西姆·塔勒布

总使用平均值来考虑事情很可能是有害的,因为平均值掩盖了事情的真实分布情况。

幂律分布 的情况下,一旦有极为特殊的个体在控制分布情况,那么平均的概念就没有意义。

因此,在提到「平均」的时候,你最好考虑一下背后的整体分布情况。

激励排挤效应

当人们不是为了挣钱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付钱给他们会破坏其做事的意愿。换句话说,金钱上的激励会排挤掉非金钱意义上的动力。

废话倾向

「如果你没有什么可说的,那就什么都别说。」 —— 马克·吐温

滔滔不绝可以掩饰无知。如果一些内容没有清楚地表达,其实是说话者自己不知道在说什么。语言表达是思想的镜子:清晰的思想会带来清楚的表达,糊涂的思想只会是废话连篇。

移民效应 / 威尔·罗杰斯效应

假设有两个电视频道,A 的收视率很高,B 的收视率很低。如果要把收视率提高,可以把 A 频道中低于 A 频道平均值的节目转移到频道 B 播放。不用构思新节目,就可以同时提高两个频道的收视率。

信息偏倚

错误地认为掌握信息越多,做出的决定就越好。

请你试着用最少的信息生活,这样你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很多信息其实是没有价值的。

聚集性幻觉

  • 云里看到一张脸
  • 发现某个「规律」

如果你认为发现了某个规律,那么你应该把它当成是种偶然。

劳力辩证现象

你在一件事情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便会对其结果期望过高。

即使你在一件事情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去看待其结果。

小数定律

两家店,一家店 1000 人,一家店 2 人。1000 的店平均体重应该会接近于国民平均体重,无论有没有新员工加入或者老员工离职。2 个人的小店的平均体重则不一样,取决于雇佣了胖的还是瘦的店员。

当一项研究得出了不同寻常的结果时,请谨慎对待。

期望的正负效应

期望仿佛是虚构出来的,但它有真实的效果,有改变现实的力量。

提高你对自己和对你所喜爱的人的期望,这样可以增强你的动力。同时对于不能控制的事情你要降低期望。

简单逻辑

不要相信你最先凭感觉想到的内容。

  1. 商场里一个乒乓球拍和一个乒乓球一共卖 1.1 欧元,球拍比乒乓球贵 1 欧元,那么一个乒乓球多少钱?
  2. 纺织厂里的 5 台机器生产 5 件衬衫需要 5 分钟,那么 100 台机器生产 100 件衬衫需要多少时间?
  3. 池塘中长着睡莲,睡莲繁殖的速度很快,每天的面积会增加一倍,增加到完全覆盖池塘表面需要 48 天,那么覆盖池塘表面的一半需要多少天?

问题的答案,并不是:0.1、100、24。

思考比感觉更辛苦。理智权衡比依赖感觉需要更多的意志力。

答案:

  1. 0.05
  2. 5
  3. 47 天

再问一个问题,你以每小时 100 公里的速度从 A 地到 B 地,返回时速度是每小时 50 公里,那么平均行驶速度是多少?

福勒效应(巴纳姆效应)

人们有这种倾向,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这种倾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福勒效应」(或「巴纳姆效应」)。「福勒效应」解释了为什么那些伪科学—占星学、笔迹学、看手相、塔罗牌占卜、与死者沟通等等—能发展得很好。

  • 「你会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谁不是这样呢?
  • 我们会接受不符合情况的恭维说法,「你为自己能够独立思考而自豪」—谁又会把自己视为迟钝的随大流者?
  • 「正面效应」在这里也起了作用,这段文字没有任何否定的说法,没有说出某人不是什么样的—尽管性格缺陷也应该属于性格描述的一部分;
  • 所有思维错误的根源—「证实倾向」,即我们会接受符合自身特征的描述部分,而把剩下的部分无意识地过滤掉,从而留下一个很符合自身情况的性格评语。

志愿者的愚蠢

如果你不是名人,没有影响力,你就不应该去参加志愿活动,而是应该捐一些钱。

比如,如果有一个保护鸟类的志愿活动,需要制作鸟笼。你每小时赚 500 元,木工一小时 50 元。你不应该花一小时去制作鸟笼,你应该去工作一小时,然后雇佣木工 6 小时,同时还能捐出 200 元给公益组织,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你如果花费一个小时去做鸟笼,可能质量也不行、效率也不行,木工也少了工作,这是非常愚蠢的。

情绪激发学

  • 我们没有足够的想象力把所有可能的优点和缺点罗列出来,我们能够想到的内容是有限的,而且很少会超出我们的经验范围;
  • 一些小的可能性是无法计算出来的,因为很少发生的事情不会留下太多资料;
  • 我们的大脑也不是为了作这种计算而进化的,人类要是在远古时期还进行长时间思考的话,早就被肉食动物吞食了。

我们是快速做出决定的人类的后代,我们是情绪激发的产物。

人们往往依赖感情来做出复杂决定。你用「我对此什么感觉」替代了「我对此怎么想」。

内省错觉

越是你深信不疑的事情,你越是要多一些怀疑。作为聪明人你不需要信奉任何教条,你要做你自己的异教徒。

缺乏关门的能力

我们这些普通人会作一切努力为自己争取尽可能多的选择。例如,床头放上两摞书,都是想要读的。没有读完任何一本,都是这本读一点,那本读一点。尽管花了大量的时间,还是没有收获多少知识。

不愿意结束任何事情,一切都悬而未决。这样不会给我们带来成功,我们必须学会关门,给自己制定一套生活策略,有意地忽略一些可能性。

对新事物的狂热

「你要这样想,大多数已经存在了至少 50 年的技术,还会再存在 50 年,而那些刚刚出现几年的技术,也许会在几年后落伍。」 —— 纳西姆·塔勒布《抵制脆弱》

  • 最新的呐喊声会比我们以为「垂死」的事物消失得更快。
  • 我们不需要用好的东西去换新的东西。
  • 当你对未来进行预测时,不要往窗外探得太远。

睡眠者效应

人类对目的来源的认知要比对表达论据的认知减弱得更快。换一个说法,大家忘掉信息从哪儿来(e.g. 宣传部)要比忘掉信息本身(e.g. 战争是必要的)相对快一些。

广告片中制作人会被遗忘,但其恶意的言论却会被记住。

  • 不要接受任何未经你要求而得到的建议,即使这个建议据说是为了你好;
  • 尽可能躲开广告中的信息;
  • 试着回忆信息来源,是谁说的?为什么是这样?你应该想想,这对谁有利。

选择盲目症

人们会自动忘记将其他可能的选项与眼前最好的选择进行比较。

举个例子,

  • 假设你银行账户上有一些钱,投资顾问推荐你一个债券,利率 5%,说:「这比 1% 的储蓄利率好多了」。将它跟 1% 储蓄利率对比是不对的,正确的方式是将这种债券和其他投资选项进行对比,然后选出最好的一种。
  • 医生说你患上了癌症,你只能再活 5 年,他建议你接受一个复杂手术,如果成功可以完全切除肿瘤,但手术有 50% 的死亡风险。
    • 你在保险地活 5 年和 50% 的手术死亡率之间做选择就是选择盲目症。
    • 也许还有其它的方案,可以保守的活 10 年,谁知道这 10 年里会不会有零风险切除的方案呢?

你不要和现状做对比,而是跟其它选项做对比。(用经济学来讲,大概就是挑出机会成本最低的)

竞争偏见

请你雇用比自己优秀的人,否则你很快就会拥有一公司的废物。这也体现了「邓宁 - 克鲁格效应」,即无能的人往往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无能。

请对比自己有才华的人予以支持,短时间内你会使自己的地位陷入危机,但是你绝对可以从中获益的。

最初效应和近因效应

如果没有「最初效应」,很多大公司就不会将公司大堂装修得富丽堂皇。你得律师穿旧的运动鞋还是精致的牛津鞋也就不那么重要了。(第一印象)

和「最初效应」相反,「近因效应」指的是获得的信息越晚,人们回忆得越清楚。这是因为我们得短期记忆得存储空间非常小,如果有新的信息进来,一些旧的信息就会被挤出去。

无论是一场演讲、一次讨论还是一本书, 中间的部分是最没影响力的。

因此,不要先入为主地植入偏见。

放血效应

我们不是在一种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放弃它,而是在有更好的理论出现时才放弃它。这不是明智的做法,但这也绝不稀奇。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放血效应」。

如果事实和你的观点不符,那么请你立刻放弃你的观点,而且更重要的是,你不要去等待一种「更好」的理论出现,这很可能要花上 2000 年的时间。

非我发明症候群

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认为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其实在他之前早就有人类在那里居住了。

结论:我们会陶醉在自己的想法中。为了能够再次清醒,请你适时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回过头去审视你那些想法:在过去 10 年里有哪些想法是真的很超群?你要这样问自己。

黑天鹅效应

我们可以为未来进一步规划,但「黑天鹅」经常会使得我们的规划无法实现。

不要负债,尽可能保守谨慎地对待你的储蓄,即便在成功的时候也不要沉溺在奢华的生活中。

依赖域现象

知识很难从一个领域延伸到另一个领域。这种现象被称为「依赖域现象」。

哲学家纳西姆·塔勒布是这样描述「依赖域现象」的:「棋手擅长解决棋局的问题,但仅限于这个领域。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将能力从一个领域延伸到另一个领域,但实际上是不行的。」

结论:如果人们很擅长某个领域,其能力是很难延伸到另外一个领域的。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也是如此,请你想想当时你班上学习最好的学生,我敢打赌你现在已经比他更成功了。

虚假同感偏差

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和他人的一致性,我们相信其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和自己的都一样。这种思维错误被称为:「虚假同感偏差」。

我们的大脑不是为了认识真相而进化,而是为了尽可能多地留下子孙后代,所以谁会借助「虚假同感偏差」勇敢而坚定地站出来,认为其他人和自己想的一样,谁就会得到更普遍的认同,获得更高比例的异性资源,并能留下更多的子孙后代,自己的基因被继承的可能性就会提高。

结论:你要认识到你对事物的观点不是被普遍认同的,而且你还要理解和你想的不一样的人并不是白痴。你不要先去怀疑他人,而是要先去怀疑自己。

篡改历史现象

我们会无意识地将过去的观点调整为今天的看法,于是就避开了和自身之前的错误相碰撞的尴尬时刻。

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的乌尔里希·奈塞尔对「闪光灯记忆」进行了实验。在 1986 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后,他让学生写作文,将各自对此事的印象进行了描述。3 年之后他又让学生针对「挑战者」号失事事件重新写了作文,不到 7% 的学生在这次作文中的描述与 3 年前的吻合,50% 的学生描述的内容有三分之二是不相吻合的,有 25% 的学生没有任何细节符合。奈塞尔给一名两次描述完全不吻合的女学生看了她自己3年前的作文,女学生的回答是:「我知道这是我的笔迹,但这不可能是我写的。」

结论:你对第一次遇到你伴侣的时刻记得像闪光灯拍照那样清晰,但请你换个角度,想象一下这记忆中有一半是不准确的。我们的记忆被错误所充斥,即便是似乎很准确的“闪光灯记忆”。

群体内外偏见

群体同一性也是经过几千年的进化而形成的。归属感在以前是生存所必需的,从群体中被排除肯定意味着死亡,那时人类靠自己几乎无法找到食物或抵御进攻,而且通常在个人与群体为敌时,个人一定会输。

所有思维错误中最愚蠢的错误是,为了随意组成的群体而牺牲生活。这种现象也叫作「加入战争」。用「祖国」这个词来暗示联系并不是一种偶然;同样,战争教育的目标是将士兵们像「兄弟」一样团结起来,这也不是个偶然。

结论:对于陌生人的偏见和厌恶是生物学上的事实。对一个群体的认同感会扭曲你对事实的看法。如果你什么时候被送到前线去,那你还是当逃兵吧,为了其他人而奔赴战场首先就不是勇敢——而是愚蠢。

模糊不容性(埃尔斯伯格悖论)

模糊不容性指的是依照经验做出判定时,我们更喜欢已知的可能性。

假设有两个抽奖箱,箱子 A 里面有 50 个红球和 50 个黑球,箱子 B 里面也有 100 个球,一些是红球,另一些是黑球,但具体的数量你不知道。

  • 要你随意地去抽球,如果抽到红球我给你 100 欧元,你会选择去哪个箱子抽球—— A 还是 B ?
  • 如果你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那么你会选择箱子 A。(意味着你认为 B 中的红球少于 50 个)

我们再换一种方式:还是之前那两个抽奖箱,这次你抽到一个黑球我给你 100 欧元,那么你会选择哪个箱子?

  • 估计应该还是箱子 A。但这里面的逻辑是不对的!
  • 第一次的时候你认为抽奖箱 B 中的红球少于 50 个(也就是黑球多于 50 个),那第二次的话你应该是选择箱子 B。

想要清醒思考的人必须理解风险和模糊之间的区别。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清楚地算出风险概率,大多时候我们只有这种令人厌恶的模糊,你要学着去忍受。

默认效应

标准的设置(即默认设置)是有吸引力的,是令人感到舒服的。

「默认效应」以及它的特殊类型「现状偏见」都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我们有极为明显的倾向去牢牢抓住现有事物。

害怕后悔

丹尼尔·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在每次坠机事件之后,我们总能听说某个倒霉的人,本来计划早一天或晚一天乘坐飞机,但出于某种原因在最后时刻将机票换成了坠机这一班。所以我们对他比那些一开始就订了这一不幸航班的「大多数人」有更多的同情心。

为了今后不再有这种可怕的后悔感,我们倾向于保守地行动,也就是不让自己的做法太偏离常规。

一个团体旅行的广告宣传册上写着:在犀牛灭绝之前看到它的最后机会。如果我们现在并不认为看犀牛是很重要的,那么因为宣传册上的话而打算去旅行就是不理智的了。

凸显效应

「凸显」描述的是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特征,一种非常显著的标志,一种异乎寻常之处,是一种一下子能「吸引住眼球」的东西。

结论:「凸显」的信息会对你的思想和行动有特别的影响,相反,对于隐晦的、缓慢形成的和无声的消息你不会太当真。请你不要被“「异常」所迷惑:一本有着不同寻常的鲜红色封面的图书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你的第一反应是将图书的成功归功于惹眼的封面,不要这么想,请你打起精神来抵制那些似乎是顺理成章的解释。

知识的另一面

特伦斯·基莱的观点:不是因为大学才形成了繁荣的社会,而是繁荣的社会供养了大学,因为社会可以承担这一支出。

重要的知识在实践中。请你把对文字的敬畏放到一边,从现在开始停止阅读,作些可能会失败的尝试。

赌场盈利效应

根据钱的来源不同,人们的做法也不同。钱不是赤裸裸的,而是被包在感情的外衣里。

我们花赢来的、偶然发现的、继承的钱要比花挣来的钱更草率。经济学家理查德·塔勒尔将此称为「赌场盈利效应」。

结论:当你赢了钱或某些公司「赠送」给你钱时,你要格外小心。你由于高兴而大手大脚花钱的风险很大。你最好将这些钱诱人的外衣剥去,将钱存入你的银行账户中。

拖延症

“拖延症”是不理智的,因为我们的打算决不会被自动完成。

因为在付出和收获之间有一道时间的鸿沟,要跨越这一鸿沟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因为自我控制是消耗精力的。

只有当任务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骤,并且每一步都有时间期限时,自我制订的计划才有效,所以每个人的新年决心如果没有清晰的分步目标,肯定是无法实现的。

妒忌

在所有的感情中,妒忌是最愚蠢的。为什么呢?因为与愤怒、悲伤或害怕相比,它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克制的。

妒忌经常和嫉妒混在一起,因为二者在生理上的反应相似,但区别是:妒忌是在两个人之间,而嫉妒至少要三个人(彼得嫉妒库尔特,因为漂亮的女邻居只按了库尔特的门铃而没有理他)。

首先,你要停止与其他人比较;第二,找到你自己擅长的事物,建立起以你自己为主导的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无关紧要,只要你是其中的国外就行。

心智理论效应

统计数字展示了灾难的真实程度。但人们不是这样理解的,统计数字使我们觉得冰冷,而人本身却不会。

小说成功原因,这一文学体裁只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人物内心的矛盾集中在了少数个体上。

结论:当有人给你介绍某个人物命运时,请你谨慎一些。请你问问其背后的事实和统计数据。你不会因此对这个人物的命运感同身受——但你至少可以了解到真实的背景信息。

「没有杀死我」谬误

「那些未能杀死我的,将使我更坚强。」这句话是尼采说的,但这个道理是错误的。

人们挺过了一次危机,其实凭的仅仅是运气。

从整体上来看,危机就是危机,不是什么强化过程。人们只是很容易忘记在危机中还会走向失败(或者说可能走向失败)。

一场大病,也许是种经历,会给身体留下痕迹,但身体不会比生病之前更健康。

结论:如果一位总裁宣布,其公司从危机中变得更强大,那这意味着要更谨慎地看待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

注意力错觉

我们认为没有错过任何在视野范围之内发生的事情,但实际上我们只看到了自身所关注的部分。

有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会发生?在媒体关注的焦点之外还有什么情况?在这些焦点背后还有什么情况?有哪些内容大家都没有提到?对哪些方面大家异常沉默?

结论:有些异常情况也许特别夸张、特别奇怪,但我们也可能忽视它。夸张和奇怪并不是获得注意力的保证,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它们。

策略性虚报

因为你知道:在一定程度上,诚实的回答会将你淘汰出局。

情况越复杂,假话就会说得越夸张。

「策略性虚报」最适用的情况有:

  1. 大型的项目,没有人能承担完全责任(比如政府委托的项目,但政府已经换届);
  2. 与很多企业相关联的项目,可以互相推诿;
  3. 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的项目。

弗林夫伯格称之为「颠倒的达尔文主义」。谁能把表面功夫做到最好,谁就能拿到项目。

想得太多

结论:如果人们想得太多的话,就会阻碍了大脑中感性的智慧。

对于复杂的情况,对于人类进化史上还未有过的情况(比如投资决定),那么理性的思考是对你有帮助的,这时逻辑就要比直觉更有用。

计划谬误

尽管你知道之前的大多假设都太过乐观,而你却依然严肃地相信,今天可以例外地完成清单上的任务。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将这种现象称为「计划谬误」。

应该向你过去的经验请教。不要把你的目光停留在内部—即你的任务本身,而是要朝向外部,参考之前类似的情况。

专业偏见

马克·吐温曾说:「如果你唯一的工具就是把锤子,那么你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钉子。」这句话是对「专业偏见」最好的概括。查理·芒格根据马克·吐温的话将这种现象称为「拿锤子的人」。

总之:如果被问到一个问题的实质,人们大多会按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的思维模式去解释。

结论:我们的大脑不是中央处理器,对它更合适的比喻应该是带着很多专用工具的瑞士军刀,可惜我们的大脑不是一把完整的军刀。请你思考一下,你对哪个领域一窍不通,然后你可以学习在那一领域的思维模式,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掌握新领域中最重要的思维模式,但这是值得的:你的瑞士军刀会拥有越来越多的专用工具,你的思路也会因此变得更清晰。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未完成的任务一直会追着我们不放,直到我们有了明确的完成任务的计划。布尔玛·蔡格尼克误以为人们一定要完成任务才能将其从大脑中清除,但这不是必须的,一个很好的计划就足够了。

人们要对还未完成的事情列出一步一步的具体计划。最好是书面的,当所有计划被写下来并被划分为具体步骤时,我们内心才会平静。

当你下一次不能入睡时,你就会知道原因了。把你的笔记本放在床头柜上,简单地写下行动计划可以让你内心的杂音平息。

能力错觉

为什么他们只创业一次呢?只有一个答案:运气比实力更有决定性。

成功肯定离不开天赋,离不开辛勤的工作,但能力和勤劳不是决定能否成功的条件—它们是必要的,但不是决定性的。

结论:有些人是完全靠技能在生活,比如飞行员、铁匠、律师等等;但也有一些领域尽管需要能力,但能力却没有决定意义,比如公司创立者、经理等等;也还有一些领域,纯粹偶然情况占主导,例如金融领域,在这一领域充斥着「能力错觉」的现象,也就是说你对铁匠应带着应有的尊敬,对于成功的金融玩家则不必认真。

正面效应

找到「不存在」要比找到「存在」难很多,换句话说,「在这里的」要比「不在这里的」更重要。

存在的事物比不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意义更大,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正面效应」,

疾病预防宣传就利用了这一效应。「吸烟会导致肺癌」比「不吸烟可以拥有没有肺癌的生活」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对假设进行了求证可以发表著作,如果是卓越的成就还能获得诺贝尔奖,相反证明假设是错误的文章则不能在任何科学杂志上发表,而且据我所知也从未有人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结论:我们很少去考虑没有发生的事情,对于不存在的事物我们是盲目的。

「挑葡萄干现象」

把完成的目标夸大渲染,未完成的绝口不提。

老练的管理者会在其事业发展中训练出对轶事的敏感,并对于要讲这种故事的请求直接枪毙。

领域越高端,就越容易掉入「挑葡萄干现象」的陷阱。纳西姆·塔勒布在他的著作《抵制脆弱》中描述了所有研究领域——从哲学到医学再到经济学——是如何来吹嘘自身的成果:「大学的研究擅长于告诉我们,他们为我们做了什么,而不擅长说出他们没能为我们做什么。」

单一因果谬误

我们没有自由的意志,而是有成千上万相互关联而且引发行动的事实因素——从基因分布到教育水平再到每个单一脑细胞之间荷尔蒙的浓度,但我们却仍抓着最早的人类理解不放。

这不仅是愚蠢的,而且在道德层面上也是可疑的。因为只要我们相信原因是唯一的,那么我们总能将胜利或灾难归结到一个人身上,将其贴上「应负责任者」的标签。这种寻找一个替罪羊的愚蠢狩猎极适合权力的行使—也是人们几千年以来一直在玩的游戏。

意向性治疗谬误

研究结果表明,有大量负债的公司要比没有负债的公司更能赚钱,银行家强烈建议每个公司应有限度地负债。

效益不好的公司不会得到贷款,所以会自动被归入没有负债的一类。换句话说,负债的公司会比未负债的公司更快破产,而只要一家公司无力支付贷款利息。

严肃认真的研究中,最初打算进行治疗(意向性治疗)的所有病人的资料都会被提取——无论这些病人是否参加了实验。可惜很多研究者并未遵循这一规则——我们暂且不论其是因为故意还是粗心。

因此你应该开始行动:你要立即检查研究对象——比如发生事故的司机、破产的公司、重病患者——是否以某些原因为由悄悄地避开了作为样品数据,如果真是这种情况,你可以把那项研究结果直接扔进垃圾筒。

新闻错觉

  1. 新闻中构思缜密的、复杂的、抽象的和不易看透的内容都会自动地被隐去,尽管这些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和与对世界的理解更加相关。
  2. 新闻的意义是不大的。
  3. 浪费时间。

请你放弃对新闻的消费,而且是全部。你可以阅读长篇的背景文章和书籍,因为如果想要理解这个世界的话,没有比读书更好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