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

  • 极端的暴力与进步

上半叶

  • 两次世界大战
  • 两次世界大战间,独裁与全球性经济萧条

下半叶

  • 殖民帝国的瓦解
  • 美国和苏联的冷战
  • 苏联的解体
  • 全球的军事冲突

平权运动

  • 妇女
  • 黑人

科技的进步

  • 1903 年,莱特兄弟制造了第一个带动力的飞机

  • 1969 年,人类登上月球

  • 新技术:录音、电影、广播、卫星、计算机、互联网

    • 扩展了音乐传播范围
    • 录音带来了全新的记录音乐的方式
  •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905)

  • 弗洛伊德探索了潜意识(《梦的解析》,1900)

  • 克里克和沃森发现了 DNA(1953)

标新立异

  • 20 世纪特有现象
  • 快速发展与传统之间根本性割裂
  • 伊莎多拉·邓肯的现代舞冲击了古典芭蕾
  • 毕加索的立体派绘画扭曲了形体与形象
  • 康定斯基的抽象画
  • 1913 年 5 月 29 日《春之祭》暴动
    • 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在巴黎首演
    • 滋事者发出嘘声,大笑,还发出动物般怪叫
    • 受到当时乐评家的批评
    • 今天被认为是一部不朽的作品
  • 不再遵循一个中心音组织音高
    • 传统上属和弦之后要跟进主和弦
    • 现在主要靠音乐线索来引导

20 世纪音乐的特色

音色

  • 打击乐开始增多
  • 不那么强调声音的混合
    • 许多作品为非标准的室内乐创作
    • 强烈音色对比的乐器所组成

和声

  • 和弦处理上根本性转变
  • 传统上和谐与不和谐的区别被废置
  • 三和弦的重要性降低

调性变化

  • 调性中心被频繁调性变化削弱
  • 多重调性
    • 最常见,两个不同调被同时使用
    • 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
      • 双调性著名段落
      • 单簧管吹奏 C 大调同时另一个吹升 F 大调
  • 无调性

节奏

  • 强调不规则与不可预测
  • 爵士乐中切分与复杂节奏的组合
  • 快速变换的节拍

旋律

  • 不一定与传统的和弦与大小调产生联系
  • 可以建立在多种不同的音阶上
  • 可以自由使用十二个半音而不需要一个中心音
  • 丰富和多元,不易唱和记

音乐、音乐家与社会的关系

  • 录音机、收音机、电视机见证了音乐传播方式的改变
  • 更广泛的听众
  • 1948 年,黑胶唱片问世并开始倍增
  • 20 世纪 20 年代,无线电广播开始向听众播放音乐
  • 拉美作曲家的崛起
  • 美国在音乐上形成强大的力量
    • 爵士乐与流行音乐横扫全球
    • 产生了一大群作曲家
    • 更多的一流的交响乐团

印象主义与象征主义

法国印象派绘画

  • 丰富的色彩描摹了生命的喜悦与大自然的美感
  • 19 世纪 70 年代,被认为是细小色块没有形体的集合
  • 关心光线、色彩与空气效果以及短暂性、瞬间的改变以及流动性

莫奈《日出》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

  • 强调流动性、隐喻
  • 甚至追求字词上单纯的音乐或响亮的效果

Tritesse d’été 夏愁(节选)
—— Stéphane Mallarmé(马拉美)
Le soleil, sur le sable, ô lutteuse endormie,
阳光,遍洒沙滩,哦,酣眠的女侠
En l’or de tes cheveux chauffe un bain langoureux
温热你慵懒的沐浴,你的金发
Et, consumant l’encens sur ta joue ennemie,
消尽你桀骜脸颊上的芳香
Il mêle avec les pleurs un breuvage amoureux.
融入泪水,化成一杯爱的琼浆

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

  • 衔接浪漫主义时期与 20 世纪的重要人物
  • 营造短暂情绪与朦胧气氛的大师
    • 标题就可以反映出
    • 《水中倒影》
    • 《云》
    • 《缭绕于暮色空气中的声音与香气》
  • 音乐听起来自由、随性
  • 音色、气氛与流动性的强调
  • 印象派音乐特点

《牧神午后序曲》

  • 「马拉美一首美丽诗歌《牧神午后》的非常自由的诠释」
  • 描绘了森林神祗的梦境与情欲幻想
  • 崭新的声音与音乐技法,被描述为音乐史上的「寂静革命」

新古典主义

  • 大约从 1920 - 1950 年
  • 斯特拉文斯基与米德米特等人的音乐
  • 情感的节制、平衡与清晰
  • 使用早期的音乐形式与风格特征
  • 「回到巴赫」是这个运动的口号
    • 很多作品参照巴赫的音乐
    • 新巴洛克也许更为贴切
  • 放弃标题音乐,偏好室内乐而作的绝对音乐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1882 - 1971)

  • 传奇性人物
  • 革命性的作品成为了现代音乐的经典
  • 影响了三代的作曲家和其它的艺术家
  • 毕加索和艾略特都是他的朋友
  •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他 80 岁生日时,在白宫为他设宴致敬

特点

  • 音色倾向于干涩而清晰,节奏强烈
  • 作品存在大量变化和不规则的节拍

《春之祭》1913

  • 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创作的第三部芭蕾
  • 对 20 世纪的音乐产生强烈的冲击
  • 不和谐音、打击乐式配器、快速变换的节拍、强烈的非强拍重音与顽固音型都激发了许多作曲家的想象力
  • 分为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
    • 第二部分:献祭
  • 为庞大的管弦乐而创作
  • 第一部分:序奏
    • 春天的占卜
    • 少年男女之舞
    • 诱拐的仪式
  • 第二部分:献祭之舞
    • 全曲的最高潮

表现主义

  • 强调强烈的主观的情感
  • 1905 - 1925 间的德国、奥地利为中心
  • 探索内在情感而非描摹外在的表象
  • 扭曲变形的手法冲击震撼他们的受众
  • 传达人类精神中的紧张与痛苦
  • 对印象主义的对抗

阿诺德·勋伯格(1874-1951)

  • 出生于维也纳,几乎完全自学成才
  • 1908 年,革命性地抛弃传统调性系统
  • 十二音系统
    • 十二音作曲法
    • 20 世纪对调性系统的替代
    • 组织音高的新方法
    • 12 个半音阶排列有 479001600(12 的阶乘)种

《月迷彼埃罗》,Op.21

  • 对 20 世纪音乐有深远影响

  • 21 首为女声创作的歌曲集以及 5 位演奏者创作的合奏曲集组成

  • 基于比利时诗人阿尔伯特·吉罗 1884 年创作的怪诞派诗歌

  • 《醉月》(Mondestrunken)

    • 夜间旅程开始
    • 月光描写成「通过眼睛品尝的圣礼仪式中的酒」
    • 月光从地平线涌出
    • 随着「可怕而甜蜜」的欲望
    • 诗人彼埃罗迷醉其中
    • 高音区的七音动机开始
    • 催眠般在钢琴上反复,描绘月光的感觉

阿尔班·贝尔格(1885-1935)

  • 勋伯格的学生
  • 1925 年歌剧《伍采克》首演,首次引起国际关注
  • 可能因为有慢性疾病,既不演奏也不指挥,作品相对较少

《伍采克》

  • 一个士兵被不友善的社会逼迫走上行凶杀人并发疯的悲剧故事
  • 噩梦般的气氛时表现主义绘画与文学在音乐上的翻版
  • 尖锐的不和谐与怪诞扭曲,传达无意识里所承受的压力与煎熬

安东·韦伯恩(1883-1945)

  • 生前并未受到重视
  • 20 世纪 50 与 60 年代却对世界各地的许多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模仿他音乐中那种迷惑性的「冷酷」的声音
  • 许多人灵感的泉源
  • 诗意般的抒情弥漫于韦伯恩的音乐
  • 精简、宁静与集中展现出惊人的原创性

《五首管弦乐曲》III,Op.10

  • 采用十二音系统之前
  • 充满孤寂感与阴森的寂静
  • 力度从未超过 pp

贝拉·巴托克(1881-1945)

  • 出生于匈牙利
  • 音乐充满了东欧民间音乐的精神
  • 巴托克的天才在器乐上表现得最为显著
  • 总是环绕一个中心音来组织他的作品

《管弦乐协奏曲》1943

  • 1943 年,巴托克接受了委托
  • 第一乐章的严肃到第三乐章悲戚的死亡之歌
  • 最后乐章对生命的肯定

第二乐章:《成对的游戏》

  • 在开头的段落(A)中成对的低音管、双簧管、单簧管、长笛与小号(加弱音器)连续地演奏 5 个串接地旋律。
  • 对比的中间段(B)是由铜管乐器轻奏的圣歌般的旋律
  • 曲首和曲尾都有切分节奏的独奏

查尔斯·艾夫斯(1874-1954)

  • 创作出许多超越时代的惊世之作
  • 40 年代,他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作曲家
  • 作品多为实验性的,根植于他孩提时代所知道的民歌与流行音乐
  • 展现了宽阔的情感、风格及音乐技巧

《康乃狄克州莱丁的普特南露营区》

  • 反映美国历史、生活及景色的三首管弦乐套曲《新英格兰三地》中的一首
  • 大约在 1914 年完成,但直到 1930 才被演出
  • 艾夫斯名曲之一
  • 美国音乐的一个里程碑

乔治·格什温(1898-1937)

  • 流行歌曲、音乐剧以及爵士风格的管弦乐和歌剧风靡全世界
  • 美国音乐剧黄金时期的一名创作者
  • 成功的音乐厅作曲家

《蓝色狂想曲》1924

  • 格什温最有名的作品

  • 钢琴与交响乐团创作的单乐章作品

  • 标题反映了音乐自由、狂想曲形式以及蓝调风味

  • 并非真的爵士乐,当时使用了近似爵士乐的节奏和旋律

  • 开始于极有名的单簧管独奏

    • 从低音颤音开始

    • 沿音阶上升

    • 滑向一个高音的「哀嚎」声

  • 快速的尾声结束,由变化的快速的浪漫旋律引出

威廉·格兰特·斯蒂尔(1895-1978)

  • 美国黑人文化在 1917-1935 年兴盛(哈莱姆文艺复兴)

《非裔美籍交响曲》III,1931

  • 创作于 1930 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后不久

  • 生气蓬勃地

    • 快乐的、诙谐曲风格

    • 标题为「幽默」

  • 「我们将呼喊我们地哈利路亚 / 在那震撼地最后审判日」

  • 丰富多变地管弦乐色彩

  • 生动地对旋律,赋予了乐章高昂的情绪

艾伦·柯普兰(1900-1990)

  • 一流的美国作曲家
  • 创作简单但音域具有相当专业水平的境界

《阿帕拉契亚之春》

  • 最初是为现代舞蹈家兼编舞家玛莎·葛莱姆的芭蕾舞剧创作的配乐

  • 花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才完成

  • 1945 年,改编为一部为管弦乐而创作的组曲

1945 年以来的音乐风格

音乐世界从未如此多元,如此分散。(美国作曲家,弥尔顿·巴比特,1984)

特点

  • 十二音系统使用的增多

  • 序列主义:用十二音系统来组织节奏、力度和音色

  • 机遇音乐:随机选择音高、音色与节奏,或听任演奏者来选择许多音乐素材

  • 极简主义音乐:固定的节奏脉动、清晰的调性以及不断反复的简短的旋律模型

  • 音乐引用:对以前音乐的刻意「引用」

  • 调式音乐:重新回归调性

  • 电子音乐

  • 声音的解放:噪音般的声音进行更多的探索

  • 混合媒体

    • 视觉媒介混合

    • 幻灯片、影片、灯光变化、手势或戏剧动作

  • 节奏和曲式的新概念

五首代表作

  • 《奏鸣曲与间奏曲》II,1946-1948

    • 凯奇(1912-1992)

    • 1940 年左右,凯奇发明了预置钢琴

    • 将一些物品,比如大小螺丝钉、橡皮筋、毡制品、纸、塑料品插到琴键的琴弦间

    • 第二奏鸣曲是 AABB 形式

    • 逐渐加厚的声部组织与逐渐加强的节奏动力是最大的特色

  • 《电子音诗》1958

    • 爱德嘉·瓦雷兹(1883-1965)

    • 20 世纪音乐伟大的创新者之一

    • 听似诡异的电子音诗

    • 不可思议地合乎逻辑且具说服力

    • 录影带工作室创作

    • 原始素材来源多样

      • 电子振荡发生器

      • 教堂钟声

      • 警报声

      • 管风琴

      • 人声与机器等等

  • 《赋格》1969

    • 阿斯特·皮亚佐拉(1921-1992)

    • 探戈是一种富有美感的双人四拍舞蹈

      • 阿根廷音乐符号

      • 1890 年起源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贫民窟和妓院

      • 20 世纪早期成为欧洲和美国的流行舞蹈

    • 探戈音乐风格,融合了传统的舞蹈与古典音乐和爵士乐

  • 《大协奏曲 1985》

    • 爱伦·塔菲·兹微里希(1939-)

    • 纪念亨德尔出生三百周年的委托所作

    • 五个乐章都使用了亨德尔《D 大调小提琴与通奏低音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素材

  • 《快速机器的短暂骑乘》1986

    • 约翰·亚当斯(1947-)

      • 后极简主义者

      • 音乐结合了极简主义推进的脉动、经常性的反复、清晰的调性以及富有抒情性与表达性的旋律和多变的管弦乐色彩

    • 4 分钟长的序幕音乐

    • 马萨诸塞州曼斯菲尔德郡的音乐节的开幕式音乐

    • 欢快的速度、节奏的驱动力及强有力的多彩音响尔产生强大的刺激感

    • 全曲充斥着木鱼的固定击拍、电子合成器及单簧管的快速顽固音型以及变换于规则脉动与不规则节奏的反复管弦乐和弦

    • 在激动、号角般的小号旋律中,全曲在高潮中结束

爵士乐

起源

  • 根植于即兴表演,以切分节奏、稳定的节拍、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的音乐

  • 爵士乐这个名词 1917 年才形成,但这种音乐在 1900 就出现了

  • 创造者是新奥尔良和其它美国南方城市中的街头、酒吧、舞厅和风月场所中表演的音乐家,其中大多数为非裔美国人

  • 很长一段时间,爵士乐主要是一种伴舞音乐

  • 40 年代以来,许多爵士风格是为聆听而作

  • 乐队、拉格泰姆和蓝调是爵士乐最直接的源头

  • 拉格泰姆

    • 钢琴音乐作品的风格

    • 盛行于 1890-1915 年

    • 美国中西部和南部酒吧与舞厅中演奏的美国黑人钢琴家发展出来

  • 蓝调(布鲁斯)

    • 演奏(唱)风格

    • 源于美国黑人的民间音乐

    • 19 世纪 90 年代,可以在美国南方的乡村听到蓝调

    • 20 年代到 50 年代,芝加哥成为蓝调音乐的中心

    • 40 年代,芝加哥产生了新的、非常积极的蓝调风格:都市蓝调(urban blues)

    • 声乐的蓝调是非常个人化的

      • 通常包含情感内容

      • 背叛、抛弃与绝望的爱等痛苦有关

    • 《迷失蓝调》

      • 「蓝调女王」贝茜·史密斯(1894-1937)

      • 20 世纪 20 年代最著名的蓝调歌手

      • 蓝调歌曲形式和演唱风格的经典范例

      • 歌词内容是女子遭到无情对待而打算与情人分手的痛苦心情

      • 她的蓝调音、微分音程的形成,以及音高之间的滑动,对这首歌的表现效果具有关键的作用

要素

  • 音色

    • 3-8 人的小乐队(combo)或者 10-15 人的大乐队(big band)

    • 骨干是它的节奏组

      • 钢琴、拨奏低音提琴、打击乐器

      • 有时会加上班卓琴或吉他组成

      • 功能是维持节拍的稳定、加入节奏趣味以及为和声提供支持

    • 强调铜管、木管、打击乐

  • 即兴演奏

    • 爵士乐的灵魂

    • 主题和变奏的形式进行

  • 节奏、旋律与和声

    • 切分节奏和摇摆

    • 稳定的节拍与轻快放松的活力结合,就说爵士乐演奏者在摇摆(swing)

    • 节奏相当不规则,很难记谱

    • 演奏者必须摆脱记谱法限制,才能领会爵士乐的节奏感

    • 除了三音或四音和弦,爵士乐也用五音或六音和弦

风格

  • 新奥尔良风格

    • 爵士乐发源于新奥尔良

    • 1900-1920 年间爵士乐的中心

    • 狄克西兰爵士乐

      • 流行的音乐风格

      • 通常是 5-8 名演奏者

    • 《更加狂热》

      • 阿姆斯特朗与他的热门五人组所演奏的杰出作品

      • 显示了新奥尔良风格在 20 年代芝加哥发展的情形

      • 以「更加狂热」曲调(32 小节)的和声结构为基础,进行的即兴独奏

      • 仿声唱法:演唱无意义的音节构成的旋律线

  • 摇摆乐

    •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发展

    • 1935-1945 年盛行

    • 主要由大乐队演奏

      • 大约 15 个演奏者

      • 三个部分

        • 萨克斯风组

        • 铜管乐器组(小号、长号)

        • 节奏组

    • 需要事前作曲和编曲

    • 编曲者成为重要人物

  • 比巴普

    • 20 世纪 40 年代早期发展出的相当复杂的爵士乐风格

    • 通常 4-6 人组成小乐队演奏

    • 倾向于聆听而不是伴舞

  • 酷爵士

    • 40 年代末到 50 年代初

    • 比巴普有关,但更为从容冷静

    • 有偏长的倾向,更倚重编曲

  • 自由爵士

    • 60 年代以前,即使不保留原始主旋律,也倾向于保持与原主题相同的长度和和弦结构

    • 不再遵循形式和既定的和声模式的风格

  • 爵士摇滚(融合风)

    • 60 年代晚期,摇滚乐对爵士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结合爵士乐的即兴伴奏和摇滚乐形式、节奏及音色的新风格

    • 电低音提琴除了传统上提供拍点和加强和声基础功能,经常被赋予旋律线条

美国音乐剧与电影音乐

音乐剧

  • 美国对 20 世纪大众文化所作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 《俄克拉荷马》、《南太平洋》、《西区故事》、《窈窕淑女》等风靡全球

  • 要素

    • 戏剧文学、表演、说白和音乐、歌唱、舞蹈结合

    • 布景、服装和大场面融为一体的剧场演出

    • 大部分是喜剧

    • 一般分为两幕

      • 第二幕较短

        • 重复之前的旋律
      • 传统分为两个部分

        • 导入段落

        • 主要段落

  • 《西区故事》1957

    • 青少年帮派的恩怨与年轻人的爱情

    • 里奥纳多·伯恩斯坦(1918-1990)

      • 20 世纪的文化精英

      • 指挥家、钢琴演奏家、作家、演说家于一身

重唱曲《今夜》

电影音乐

  • 使影片具有动力和连续感

  • 暗示情绪、气氛、角色和戏剧情节

  • 作曲家看过影片,和导演、制片、电影剪辑、音乐剪辑讨论

    • 哪些地方要放入音乐

    • 每一段音乐(cue)要持续多长

摇滚乐

  •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 节奏感非常强烈
  • 通常以电吉他作为主要伴奏乐器
  • 主要起源于「节奏布鲁斯」(rhythm and blues)
    • 融合蓝调、爵士乐和福音歌曲风格的美国黑人舞蹈音乐
    • 吸收「乡村和西部音乐」的要素

要素

  • 音色

    • 电吉他的声音

    • 音量被强力扩大

    • 吉他(通常作为主奏乐器)的声音也经过电子化处理

  • 节奏

    • 强有力的节拍

    • 四四拍为基础

      • 重音落在 2 拍和 4 拍

      • 每一拍又分成两个等长的音符

      • 八个较快的节奏脉动

  • 曲式、旋律和和声

    • 最早经常用的曲式「十二小节蓝调」、「三十二小节 AABA 曲式」

    • 倾向于使用简短的旋律模式

    • 和声进行多半比较简单

      • 通常是 3 或 4 个基本和弦

      • 有时候只用两个和弦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 摇滚乐历史上一个里程碑

  • 给人一种仿佛置身于白日梦和幻想世界中的感觉

  • 但这种梦幻般的情绪,却被突兀的副歌给粉粹了